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内涵

河套文化定义表述纵横谈(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0 点击量:2863 字体:

——河套文化相关的几个名词

前 言

2017年巴彦淖尔市政协成立了“深入挖掘河套文化蒙元文化持续推动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调研课题领导小组,笔者有幸成为该领导小组成员,并参加了第一次会议及随后的几次调研活动。在历次活动中发现,好多文化专家和学者对河套文化定义的准确表述非常期待。另外,在常规工作中也发现,广大干部群众对河套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甚至出现了用其他地域文化代替河套文化的一些偏颇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河套文化内涵理解不深不透,往往从单方面或者部门角度去阐述河套文化。

以上现实问题表明,对河套文化的定义作出比较准确,专家学者能够认可的,人民群众能接受和通俗易懂的,能进一步指明文化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方向的,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符合河套及巴彦淖尔市实际的一个表述是非常必要的。早在2005年8月25日,在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就确定了研究河套文化内涵的主题,设立了13个专题进行研讨。国内文化界专家从河套历史、河套地域、文化形式、河套文化内涵、特征、形态、内容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论文和文章。对河套文化的定义做出了比较全方位的描述(本文在具体研究中介绍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可能由于之后的综合整理、科学概括、普及推广、宣传报道等方面工作的滞后,没有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而导致出现本文开头提出的几个现实问题。

为了更好的开展河套文化的学术研究,粗略解答“什么是河套文化?”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套文化有关的几个名词,引用有关专家的观点做个梳理;其次,河套文化提出的历史、相关的发现、文化遗存,两种文化形态的升级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探讨;第三,汇总有关专家学者对河套文化定义的基础上,整理概括探索定义的表述,并对其进行解析和优缺点的分析。本文的定稿希望能引起市内广大专家学者对河套文化研究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些依据,这正是本文目的所在。

一、河套文化相关的几个名词

经过几年的学习研究发现,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学术研究论文中,甚至在比较权威文章中时有出现不合实际的、不准确的、用词不当的、不太规范的关于河套一些名词术语。比如,“河套地域”和“河套平原”的模糊认识,用河套平原代替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用河套人代替巴彦淖尔人,单独的文化形态来描述河套文化,用文明代替文化,用游牧生活代替狩猎先民,不分农耕生产与采集古人等情况时有发现。因此,有些名词有必要搞清楚并正确使用。

1.“河套”之名的由来。《史记》记载“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汉书》记载“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汉书》记载“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师古曰:当北地郡之北,黄河之南也);《汉书》还记载“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汉书》还记载“至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非常故。”在《史记》和《汉书》中多次提到的“河南地”就是指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

王天顺教授所著的《河套史》中写到:“河套”之名起于明代。查检《明宪宗实录》于卷30“成化二年五月辛未”条所录巡抚陕西副都御使项忠奏疏中提到“河套”地名。“景泰元年(1450)五月壬戌”条录敕宁夏总兵官都督张泰等诏:“有延绥来者言,今春达贼过河犯宁夏,因解冻有数千人不能还,尚在黄河套里来抢掠。”此处“套里”指的就是河套。

2、河套地域。“河套”的“河”字与黄河有直接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描述:“黄河因河水黄浊而得名,古代称为‘河’,汉书中开始称为黄河。发源于巴彦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还记载:“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晋五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亦即白于山(陕北)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晋西北)以西的地区成为河套。”

中国史稿地图集《秦统一图》中标注的“河南地”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包括黄河古道(北河)以南和今黄河以北的地区。也就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今黄河以北,北河以南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人们所说的“后套平原”(在《河套平原》中详细介绍)。

河套地域范围的大小问题,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河套图考》[记载,我国各历史阶段各朝代对河套地域范围大小的划定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黄河几字弯的西、北、东三边的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南边划定的地区各有所不同。王天顺教授在《河套史》一书中描述“河套总面积为13.2万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41°2′;东经106°—112°,地跨今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略涉晋北沿河偏关、河曲等县。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伊克昭盟全境、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阴山以南部分。”

巴彦淖尔市境内属于河套的地域,今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的磴口县大部分、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全境、乌拉特后旗、中旗、前旗的部分地方。

3.河套平原。首先,河套平原是中国七大平原之一;其次,是河套地区西、北两边黄河两岸的平原;其三,在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名称。《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河套平原是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的断陷冲积湖平原,行政区划包括呼和浩特和包头市的大部,巴彦淖尔盟的南部、伊克昭盟北部和乌兰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区。”

河套平原由银川平原、后套平原、三湖河平原和呼和浩特平原四部分组成。银川平原也称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淤积而成,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后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东西从磴口县到乌拉特前旗,南北为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的地区。三湖河平原位于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到包头市西郊。呼和浩特平原位于包头市东郊和呼和浩特市,也称土默川平原、呼包平原、前套平原。

说明一点,河套平原的组成问题上,很多著作中很少提到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东岸(银川平原段)、南岸的平原地区,乌海市的平原地区。应该把这些地区的平原部分,分别列到河套平原的各段中,并在名称上有所体现。

4.阴山岩画。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东西走向山脉和重要地理分界线。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山脉从西向东分为狼山(古时称阳山)、色尔腾山、乌拉山(也称阴山、幕纳山)、大青山四部分组成,巴彦淖尔市境内由前三者组成。在这些山里沟壑石壁上,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刻磨留下的石岩画,后人把它命名为阴山岩画。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但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阴山岩画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再也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被人重新发现。1929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发现岩石上有奇异的太阳神和人面像。我国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于1976年8月在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部的韩乌拉山峰下发现了第一幅岩画,之后的研究和考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从此阴山岩画就展现在世人面前。

阴山岩画是自古以来居住在我国北方民族刻画在山岩、沟壑石壁上的民间艺术品,以形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真实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的阴山山脉的沟壑石壁上,散布在东西220公里,南北约60公里范围内。海拔高度为1800-2100米。阴山岩画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动物、人物、人面像、图符、狩猎等。经考古论证,阴山岩画为新石器及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党项和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作品。作画方式涵盖了敲凿、研磨、刻磨、凿刻、线刻等多种技法。

5.河套人。贾兰坡著《河套人》一书中写到:中国更新世中期有“中国猿人”为代表,后期上部有“山顶洞人”为代表,在后期下部地层中,到目前为止,就由河套发现的这枚牙齿为代表了,它恰恰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裴文中先生著作《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书中写到“民国十二年时,法国神父桑志华及德日进二位,以三圣宫天主教堂为根据,在河套地区从事考古及地质调查工作。其后桑德二氏,又续至其地数次,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甚多,实为我国研究史前学者之重要材料。”又:“……桑德二氏发现之人类化石甚少,计确与前述之化石同一地层中发现之人类化石,仅有一门齿(发现于萨拉乌苏河)。此古人类之门齿,由步达生研究。步氏认为此齿为七八岁儿童者,为铲式典型者” 。他们把颗门齿命名为“鄂尔多斯人牙”(ordos tooth )。但后来作为熟悉中国情况又知道命名原则的裴文中把鄂尔多斯人牙改成河套人牙,把鄂尔多斯文化称为“河套文化” 。

裴文中先生所列《中国史前时代分期表》中把“河套人”列为更新统中期,列在“山顶洞人”之前。按照这个观点,河套古人距今30万年至20万年前活动在河套地区,这也许是最早期的河套人。当然,现代的河套人是指,在河套地区生活工作的广大人民群众。

6.文化的种类。文化是社会学与其他人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它的特征有,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者创造出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是共有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等。每个社会或者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与它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由于其本身发展的需要,拥有的文化形态主动或者被动的发生变化。孟驰北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一书中写到“……人类历史长河出现过六种文化形态: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牧业文化(或称草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这是人类历史整体说的,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六种文化。”我们研究河套地区的文化,不能局限于这六种文化形态,还涉及到边塞文化、移民文化、军事文化、长城文化、口岸文化、水利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外延文化。

7、农耕文化(也称农业文化)。农耕文化是从原始采集文化演变而来的。我国北方,四季具有明显的界限。古老的农耕文化就是农业民族春耕、夏作、秋收、冬储的自耕自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自耕自给渐渐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需向商业化甚至工业化发展,这就是文化形态的升级,可能演变成为其他文化形态。现在河套农区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发展升级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吧。也有专家学者把农耕文化称为农耕文明。文化和文明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的,这里不做过多的理论。

8、游牧文化(也称草原文化、牧业文化)。游牧文化,很明显是从原始狩猎文化通过发展升级演变而来的。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北方草原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崔华洋编著、金开诚主编的《中华文化知识读本——草原文化》中写到:“草原文化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文学艺术等具体形式。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主要载体和传承者。”[22]这个定义高度概括了草原文化的概念,阐释了它的内涵,指出了代表性的具体民族。但是,从大文化概念的角度看,它表述的侧重于精神财富层面,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没有从广义上展开叙述。

9、乌拉特部落。乌拉特部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蒙古族游牧部落之一。距今370多年前,于顺治三年(1646年),乌拉特部落骑兵奉清廷之命为平定苏尼特王坦克思叛乱,从奉天府(沈阳)军营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西征到达苏尼特王叛乱之地。经过几年大规模的战争,彻底平定了叛乱,于1648年到达清廷赐封地——阴山南北的乌拉特草原。大清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8月15奉朝廷之命,乌拉特部落庶民在部分部落军队的护送下从原故地呼伦贝尔开始西迁。于1652年到达目的地,当时西迁的庶民包括兵丁3000人,共有1.3万余人。[23]到目前,关于乌拉特部落西迁的原故地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观点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今蒙古国乔巴山市叫呼伦贝尔的地方。对西迁的路径也有不同的说法。还有乌拉特部庶民西迁经历了三年多的漫长岁月,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一切都没有历史记载,也是目前广大学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这个部落到此地后生息已经有370多年,它独特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它的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自牧自给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向商业化转化,现在正在向工业化转化升级。也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正在形成现代综合性文化形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