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内涵

河套文化定义表述纵横谈(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量:3152 字体:

二、河套文化的提出

(一)河套文化的发现

据记载,法国巴黎博物馆于1922年至1923年,派神父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到河套地区进行两次考古调查。1922年他们在河套地区发现了若干动物化石。1923他们以包头市为起点,沿黄河北缘西行,横穿乌拉山到狼山东麓的舍顿山(音译,可能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北部和乌拉特中旗东南部,狼山以东,阴山山脉西段的色尔腾山),再从那里南行而抵达河套西北缘的三道河、曼巴拉寺(也称万巴拉寺)。再到达甘肃省银川市(当时银川市属甘肃省管辖)之南的横城。自横城起沿着明长城一直到达鄂尔多斯东南角萨拉乌苏河岸的叫小桥畔的地方。这次考古调查中发掘了诸多的动物化石,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水洞沟附近发现古人类住地——河套人住地。在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发现了人类的股骨、肱骨,也发现了一枚人类的门齿以及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等等。

除了以上发现外,德日进等人仍在河套西北部巴彦淖尔市附近也采得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甚多。比如在万巴拉寺(wambara sseuo之音译,需要进一步确认)、三道河(现乌海市境内)等地附近先后发现石器很多。《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记载:“由三圣宫附近天主教诸神父及杨钟健等,曾前后采得石器颇多,似均属旧石器时代者,如石英岩制之扁圆器、刮削器等。此种石器亦为风蚀,亦为地面采集之物。但此地区域尚无新石器时代人类之遗址及遗物发现,此处石器之为旧石器时代之产物,似无疑问。”此外桑志华曾于此区域中采得一尖形石器,为一火山石核所制,两边及两面均修理精细,颇似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然因此区域中尚无新石器时代之遗址发现,或此石器亦当归入旧石器时代,即晚期之旧石器时代也。”

裴文中先生在《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书中写到“……桑志华德日进二神父在河套地区发现之旧石器时代之文化,谓之河套文化。”还写到“河套文化,发现于两个地方,一为水洞沟,一为萨拉乌苏河河岸” [26]。河套文化的发现地,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地方。呼和浩特市东郊保合少乡发现的3平方公里的大窑石器制造场遗址,也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这个遗址可以推断到几十万年前古人类的活动。国内部分专家曾在巴彦淖尔市霍各乞铜矿发现多处炼铜灶和古代采矿坑道,并认定属于商周时期的大型炼铜炉、范以及石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汉墓群中出土的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青铜钫中的烧酒表明,河套地区的酒文化之古远。还有中国各朝代中原民族和漠北各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以及因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行多元融合、和谐共生的文化交融,体现河套文化的特征。特别是河套地区古代长城建筑、古城遗址等边塞文化、作为文化遗产的阴山岩画、近代乌拉特部落西迁到河套后形成的乌拉特文化、历代移民建设边疆的移民文化、现代河套人民引黄灌溉的水利文化和现代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等都属于河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河套文化期的界定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综合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中国史前时期的各种文化,按照年代先后分为五个文化期:

中国猿人文化期——旧石器时代初期;

河套文化期——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顶洞文化期——旧石器时代晚期;

仰韶文化期(或者彩陶文化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期(或者黑陶文化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或先史时期)。

从这个分类看,河套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而且代表着中国史前时期距今10万年至1.5万年前的约10万年时间段的文化形态。这说明河套祖先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史前时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南北军事冲突与和谐交融——河套文化形成因素之一

河套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有“沃野”、“水草丰美”、“肥饶”之称,是一个农牧皆宜的地区。史称“土宜产牧”。据记载,在中原农耕文化进入以前,河套地区一直是游牧地区,居住着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商周时期记载就有土方、鬼方、邛方、薰育、猃狁、犬戎、狄等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河套地区。他们的社会组织尚处于部落时代,频繁发动掠夺战争。掠夺的对象是居住在物产丰饶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定居的农业民族——华夏族。因此,商王朝及诸侯国与他们的战争就比较多。到了战国时期,匈奴民族在阴山河套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军事帝国,与冠带之国中的秦、赵、燕三国为邻。阴山河套地区有十分良好的畜牧狩猎自然条件,匈奴资以强大,对周邻部族展开大规模进攻。秦赵燕等国在河套地区与匈奴发生过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数十万打匈奴,悉取河南地,把匈奴逐出河套至阴山以北的草原,修筑长城以防止匈奴铁骑南入。秦王朝被瓦解后,趁北方空虚,匈奴趁机占领了河南地,恢复了秦所夺匈奴故地,成为北方一霸,与初建的汉朝以河南地障塞为界。威胁着年轻的汉王朝。当时汉朝已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比较先进的封建国家,匈奴更是垂涎三尺,把西汉看作一块肥肉,并经常宰割这块肥肉。这不仅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也给北方各民族带来了灾难。据统计,“在公元前209年至前105年前这一百年时间,至少有20万左右的汉边人民被匈奴俘虏去做了奴隶。汉边人民被杀者也有20万以上。至于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天,匈奴冒顿单于大举入侵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越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南),侵扰太原。刘邦亲自率领32万步兵前去迎敌,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与匈奴40万铁骑展开激烈的战斗,双方损失惨重,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向冒顿单于阏氏行贿才得以脱险[30]。这就是平城战役。此后匈奴更嚣张,经常骚扰边境,掠夺财产,俘虏汉民当作奴隶。刘邦不得已执行妥协的“和亲”政策。直至汉武帝初年,西汉与匈奴和亲八次。但是,和亲未能解决根本的边患问题,匈奴把汉朝的和亲政策看成软弱可欺,入侵更加频繁,发动侵略战争。公元前182年(吕后六年),匈奴寇掠狄道(今甘肃洮南)攻打阿阳(今甘肃天水);次年再寇狄道。俘虏两千余人。

除此之外,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48年(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2年(汉景帝后元二年)匈奴骑兵发动战争5次,大举侵入朝那、萧关、燕(今河北北部)、上郡、雁门,掳去大批人民和牲畜,杀人掠夺。即使在汉武帝时,匈奴仍然多次入侵汉边,民族矛盾日趋激化。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总结汉初和亲不能制止匈奴入侵的教训,得出了对匈奴“只可以武力折而不可以德怀” 的正确结论。为了打败匈奴入侵,做出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的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防御性战争。第二阶段是进攻性战争。主要战场:一是在河南地;二是在河西走廊;三是在漠北。在河套地区(河南地)及附近发生的战争主要有:公元前129年和前128年,由卫青将军率军指挥的龙城(沙漠以南)战争和雁门关战争;公元前127年,卫青指挥的石水门(包头市西郊昆都仑沟)、高阙(巴彦淖尔市境内)之战;公元前124占领右贤王王庭的战争。同年秋天,匈奴又入侵代郡,于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大军连续两次狠狠打击了匈奴侵略者,汉军收复了河南地,从此河套地区的汉匈战争基本结束。

在河西地区汉军和匈奴的战争有: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1万,在河西地区发起了对匈奴各部的攻击,取得了居延海(今甘肃西北部)、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战争的胜利。同年,在鱳得(今甘肃张掖西北)攻打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给右贤王主力以沉重的打击;公元前121年秋天,匈奴右贤王主力浑邪王杀死了休屠王向汉朝投降,河西战争结束。

在漠北汉匈战争有,公元前119年发动的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的克鲁伦河上游)战争,霍去病指挥汉军向匈奴军队发起猛烈进攻。同年卫青发动的寘颜山(今蒙古国境内纳拉特山)战争,汉军大获全胜,占领了赵信城。匈奴遭到的打击是十分沉重,从此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抗汉军了。

匈奴失去阴山以南的地方和河西走廊以后,退至漠北草原。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匈奴的经济下滑,再加上天灾使匈奴人生活更加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匈奴高层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导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于公元前53年投降汉朝,居住在汉边。北匈奴仍在漠北草原生活。从此汉匈和谐相处,边境呈现安宁的无战争局面,这种和平仅仅维持了半个多世纪。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特别是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有了很大变化,引起匈奴人的极度不满,导致汉匈和平友好关系被破坏。阴山河套地区再次陷入战争的漩涡中,发生了多次汉匈战争,战乱持续了80多年。公元90年南匈奴又降汉,居住在以河套为中心的汉北边诸郡。东汉末年,南匈奴倒戈回到汉朝的对立面,一直到东汉王朝灭亡的100多年间,河套地区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和战乱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带有两处:一是关中、河套,二是幽、并、兖、豫,也就是现在的晋冀鲁豫四省。隋唐五代、西夏、辽、金、蒙古帝国、元、明、清等各朝代,在河套地区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都发生过掠夺与反掠夺,和平与反和平,扩大疆土与反入侵等不同形式的战争。同时,这两大民族在各个时期都有过易货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相互依存依赖的和谐共融相处的和平安宁的大好形势。战争涉及文化形态的取代和被取代,和平关系文化形态的融合和共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灾难,和平给大众带来安宁。不管战争还是和平,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起到了强制和纠偏的作用,目标是向先进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孟驰北先生在《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一书中写到“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融合史……”河套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各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和谐共融,使两大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取长补短相互成长,关键是促进了各自文化形态的不断变革,对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河套文化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是经过国内专家学者论证认定的一种文化形态。

(四)河套文化的其他形式

河套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包含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类型的特征。这些文化类型中,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河套文化形成发展完善的两大主干因素。是原始狩猎文化和原始采集文化的比较高级阶段。是向商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升级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河套文化内涵(以后的章节中介绍)研究中,好多专家学者与河套文化相关的内容,与河套历史有关的事件,与河套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提出了多种文化形式。比如黄河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战争文化、长城文化、阴山文化、岩画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屯垦文化、宗教文化、昭君文化、居民文化、民俗文化、晋商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酒文化等等。从这些文化形式看,可以确定这些都是河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在研究河套文化内涵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同类项合并,归口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范畴中。还有的人提出恐龙文化或者龙文化,还说研究龙文化,将河套列为龙文化的发祥地,那样河套人就真正成为龙的传人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