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阴山河套(一)
有一个民族,它们曾经雄踞中国的北方,也曾金戈铁马、开疆扩土,也曾纵情挥洒、彰显民族本色。 它们的名字是匈奴。我国史籍中对匈奴最早记载的名称是淳维、山戎、猃狁和荤粥,匈奴是奴隶制政权,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史料中第一个有史书可考的匈奴单于是头曼。自其最高统治者头曼单于以五原郡之头曼城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单于庭(匈奴政权的首脑部,直辖匈奴中部)之后,一直到退至漠北以前,匈奴单于的单于庭,也就是匈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就在漠南阴山河套地区。匈奴奴隶制政权就是在这里建立起来的,匈奴的兴衰成败都与阴山河套具有密切关系。匈奴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统一了北方地区,疆域辽阔,东西长万里,但活动的中心区域离不开阴山河套及周边地区。
一、阴山河套是匈奴与中原交锋的前沿
自战国时起,阴山就是北方各国防御匈奴南下的重要基地。由于战略重要性,阴山一线的长城防御体系建设较为系统,各级城池体系完备。特别是河套地区兼备阴山、黄河两道天险,直面匈奴,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北边防御区。史料中称这一区域为“河南地”,是自秦代起就与匈奴反复争夺的要地。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的《统万城铭》,追述了匈奴崛起前的历史背景。公元前385年——前367年之间,在幽州(河北以北)、朔方(河套一带),匈奴不断地发展,累计人口或达百万,对秦、赵等国侵扰不断,使中原疲于奔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大起来之后,沿阴山筑长城,一直延伸到现狼山的西端,并在狼山中的要隘通道口筑高阙塞,屯驻重兵。沿边置代、雁门、云中诸郡。到了秦始皇时期,匈奴开始强盛起来,不断对秦朝的北部进行侵扰,开始进入河套地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蒙恬领兵三十万收复了“河南地”后,修筑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的南侵。秦修长城和赵置边郡、修长城的目的几乎一样,都是为了抵御武力强大的匈奴。除了长城之外,还有北起九原的直道修筑,亦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军事工程。
匈奴在头曼单于(?—前209)已经崛起,阴山河套是它主要活动地区,后因为不能胜秦,而向北迁徙。冒顿单于在位时军力最为强大。达到了“控弦三十万”的局面。公元前209年,冒顿自立为单于,悉数收复蒙恬所夺匈奴故地,并利用河套地区草木茂盛,多禽兽,沃野千里,水利资源丰富的优越自然条件,“治做弓矢”,厉兵秣马,骑兵很快发展至三十余万。经过东征西讨,当时几乎北方的“引弓之民”和西域城邦之国,皆臣服之,这是我国北方民族第一次大统一。匈奴的统一与秦汉的统一虽然各有特点,历史的作用也有大小和程度不同,却具有同样的性质,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对我国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汉朝初年,匈奴族占据河套地区,因为汉朝国力尚弱,无力抵抗匈奴族的进攻,仅仅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此时的西汉加强了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上谷郡、代郡、雁门郡、五原郡、朔方郡、上郡等边郡集中在阴山一燕山防线,属于整个西汉长城防线的中段。这主要与匈奴活动范围相关。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战略上争夺的焦点也在河套,最终汉朝实现了对河套地区的军事占领。 在多年征战的过程中,匈奴人附汉的约有10余万人,也大都安置于河套及附近地区。至于阴山,则草木茂盛,禽兽很多,不仅牧猎咸宜,且有大量木材可资军用(能制造弓箭),原是冒顿单于的后库和南下的重要基地。退踞阴山以北,对匈奴畜牧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供应,颇为不利。且汉朝占领阴山后,在边界加强守卫和兴建要塞,从此匈奴无法南下,故“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可见其重要性。
战争导致经济破产又引起政治分裂,匈奴不得南下度阴山。自然灾害又使原本脆弱的游牧经济雪上加霜,人民及牲畜死者十之六七,同时各部族也纷纷发起反抗斗争,西域各族也对匈奴发起攻击,庞大的政权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经历了内部集团的分裂和内讧之后,呼韩邪附汉扭转了自冒顿以来汉匈150年间对峙的局面。为了倚重汉朝中央的力量,也为了以示对汉的忠诚,呼韩邪自请留居光禄塞(在今包头市西南)下,如有紧急情况,则保卫汉之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
呼韩邪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决意归汉,开创了汉匈两族友好的新局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汉朝帮助下,他成功还定匈奴,使内乱频生的匈奴族复归统一安定,也是汉匈双方得到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和安定。尤其是汉匈主战场——河套内外,“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使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经济有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恢复和发展的机会。昭君和亲更是成为了该地区的一段佳话,“单于天降”、“单于和亲”的瓦当更是汉匈百姓向往和平安宁的真实写照。
后来南单于内附之后,所辖八部之众,分驻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等地,为汉朝郡县侦察、巡逻,协助卫戍,防守边塞,北边诸郡逐渐布满了南匈奴人及北匈奴的新附之众。此后匈奴人不断内徙。
总的来看,匈奴与秦汉交锋的边界地带中心在阴山河套,主要由于这里具备了平坦的地形、充沛的水网、丰沃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线,这些是满足边城军事、屯田、贸易、百姓生活等需求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