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遗产

河套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探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量:3182 字体:

河套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文化遗址或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档案、文献、老照片、报纸杂志、书信、日记、音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河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总干”精神和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敢想敢干、齐心真干、苦干实干、会干巧干、干成干好,创新创业,用忠诚和热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创造一批新时代的承载着艰辛创业历史的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河套红色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

河套红色文化资源中既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领导人民群众所书写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迎难而上的奋斗史,又蕴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感召力,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

民主革命时期,河套地区的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为了救亡图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信仰人生。他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从1927年7月中共临河支部建立,到1949年9月绥远和平解放,二十余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套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河套大地上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为国为民的英雄业绩。在二十余年的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无数革命先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奋斗和探索的足迹,无数革命烈士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其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在河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豪迈壮丽的英雄乐章,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河套地区的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河套地区各族群众用前后两个10年的时间开挖了总干渠和总排干,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和最早实现农业产值翻番的地区之一,创造了北纬40°百万吨粮田的奇迹,使河套灌区彻底摆脱了有灌无排的困境,彻底解决了土壤大面积盐碱化,使河套农业生产和发展迎来了实现跨越的新时代。河套总干渠和总排干的开挖过程中,河套人民这种战天斗地、改造山河、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壮举,留下了恩泽后世的物质财富,更孕育生成了弥足珍贵的“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总干”精神。

河套红色文化是一部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河套有着党领导的严峻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河套掀起反共高湖,革命斗争形势处在极为复杂艰险的关头,河套特委书记郭北宸以临河民教馆馆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不料1940年冬,时任临河县县委书记的赵子丰被捕叛变,供出了郭北宸等共产党员的名字,其后郭北宸被国民党逮捕。郭北宸在陕坝被关押期间,受尽了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也经受了金钱、官位及博作义的“礼遇”等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渝,威武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崇高气节。最后博作义恼羞成怒,下令将郭北宸秘密处决,残忍地将其活埋。1942年8月,郭北宸在就义前一字一句地怒斥了敌人的卑鄙伎俩,然后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迈开从容坚定的脚步,自己跳进坑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像郭北宸烈士这样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在河套还有很多,如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白乙化、訾秉节;在刑场上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李春秀、李占海、谢映堂、班三、桂三柱;在狱中被敌杀害的高大羽;长期从事白区工作的刘红生、霍世杰等人,都是为党捐躯,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河套民族英烈。英雄一个个倒下,但蕴藏于河套地下的革命火种却没有熄灭,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停止。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在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坚定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种理想和信念则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正是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他们把生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国家和人民。通过对河套红色文化资源中这些革命英烈事迹的挖掘和整理,让更多人通过对家乡的革命英雄事迹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河套红色文化资源在道德情操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

河套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河套地区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是道德情操教育的优质资源。

1958年至1975年将近二十年间,河套地区干部群众,在当时缺资金、少设备、吃不饱、穿不暖的异常艰苦条件下,硬是靠人挖肩挑,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这是河套地区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伟大创业行动,也是建国以来河套地区发生的典型的艰苦奋斗、艰辛创业、建设家园的壮举。河套地区各族人民在1958年至1975年的二十年间,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和248公里的总排干。期间,施工人数最多时达15万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一起参加劳动。开挖过程中,由于缺少抽水设备和雷管炸药,所有施工主要靠人工开挖,在吃不饱住不好的简陋条件下,人们的干劲却非常大,在春冬寒冷季节,人们赤腿站在刺骨的寒水中作业。整个施工过程中,处处体现了艰苦奋斗、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无私奋斗精神。河套总干渠和总排干的建设中所体现出的“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总干”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艰苦奋斗、自觉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的传统道德情操。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佛系青年,这些所谓的佛系青年,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这些佛系青年看似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其实是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最终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也失去了靠奋斗去赢得自身幸福的动力。这其实是一些青年人忘记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一种典型表现。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河套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运用这种蕴含着丰富道德内容的红色资源去感染人、去教育人,通过高尚道德情操的引领,让青年人能够正确判断自身行为得失,确定自身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河套红色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

河套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河套地区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之情,他们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把自己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汗水铺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铸起了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前提就是要了解本地区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河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民族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河套大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河套地区不仅有着自远古留存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较早开辟工作的区域,有着党领导的严峻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最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河套地区的是乌拉特前旗的蒙古族革命先驱——恩克巴雅尔。1919年初,17岁的恩克巴雅尔奉旗府之命前往北京蒙藏院当班,并任蒙藏院文书。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他开始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尤其是亲眼目睹了五四爱国运动,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萌发了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1919年冬,返回家乡的恩克巴雅尔积极在贫苦牧民中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揭露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出卖和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罪恶行径,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在世世代代饱受欺压的贫苦牧民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1921年,恩克巴雅尔秘密地在穷苦牧民中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外蒙古革命运动,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自由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并明确提出建立牧民阶级自己的政党。同年夏,恩科巴雅尔等5人正式成立了乌拉特草原上的第一个红党党小组,恩克巴雅尔任组长。1923年,恩克巴雅尔深入贫苦牧民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红党党员,并领导当地群众开展抗垦斗争并取得胜利。1924年,恩克巴雅尔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结识了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形势,开阔了眼界。此后,恩克巴雅尔积极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开始创办学校,培养革命的骨干。1925年10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指导下在张家口成立。年底,恩克巴雅尔领导的红党也加入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1926年秋,恩克巴雅尔筹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并以此军校学员为骨干组建了乌拉特草原上第一支革命武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恩克巴雅尔及其所领导的部队成为绥远国民党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绥远当局责令乌拉特前旗彻底铲除恩克巴雅尔和他的部队。在这种恶劣形势下,恩克巴雅尔在率部队向外蒙古转移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恩克巴雅尔为内蒙古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像恩克巴雅尔这样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河套这片土地上进行的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还有很多。如九一八事变后,为安置流亡平、津等地的东北难民,国民党当局在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建立垦区。中共北方局不失时机地派地下党员到垦区建立党的组织。1937年10月19日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垦区武装暴动,组建了抗日民族先锋总队,转战雁北、燕山地区。1940年正式建团,编入八路军序列。解放战争以来,该团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及抗美援朝的战争。

此外,国民党爱国将领也在河套这片土地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在大革命期间,冯玉祥将军于1926年在五原誓师北伐,他号召全体官兵进行国民革命,实行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配合广东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并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举行易旗仪式,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卖国军阀”等口号。冯玉祥五原誓师在中国大西北点燃了讨逆的火炬,唤起了劳苦大众,有力的配合了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抗日战争期间,驻守河套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协助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于1940年春在冰解河开之际发动了五原战役,与侵入河套占据五原的日军激战两昼夜,收复五原。此役肃清了河套日、伪势力,被当时各大报刊誉为“五原大捷”。 

这些记录了河套革命先辈们面对封建压迫和列强的侵略所进行的伟大的爱国斗争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是构建河套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精神支柱,充分挖掘河套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着民族精神并体现爱国主义的革命事迹,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并提升人们的政治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