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研究

近代以来河套水利开发的五个时期及其成就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量:3417 字体:

自清道光初年开挖后套第一条干渠――缠金渠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前后约一百五十多年时间,后套地区引黄灌溉工程规模宏大,呈现出狂飚突进局面。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后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大体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开创时期、高峰时期、巩固时期、延续时期和大成时期。本文拟就每个时期的大概情形作简要追述,以表彰先烈,激励今人。

第一时期,从道光四年开挖缠金渠始,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前后约五十年时间。这一时期,正当鸦片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经济入侵我中华民族亦日益严重。中国民族资本家受外来资本的冲击,纷纷受挫而将投资的眼光从城市转向农村,从而促使河套地区的土地资源与资本结合,地商经济异军突起。继道光初年地商甄玉首开缠金渠后,又有道光末年的塔布河渠、咸丰年间的长胜渠、同治年间的通济渠相继开挖。以上四条干渠西自今临河区境内的缠金地,东到当时达拉特旗东境的广大区域,虽然灌溉面积有限,农田开发尚处在因势造田、就水引灌、粗放经营状态,但渠道开挖格局基本形成,几乎覆盖了广袤的后套平原。

第二个时期集中于清光绪年间,以地商经济的杰出代表王同春为代表,将地商经济推向高峰,因而是后面开挖干渠的积大成时期,前后约三十年时间。王同春生于1850年,正好与黄河北河断流同年。同治八年,即1869年,十五岁的王同春与人合股疏浚短鞭子渠,开始介入开渠大业,到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的五十六年间,先后独力创开丰济、永和等五大干渠和270多条支渠,与人合股或协助他人开挖修浚的渠道无数,其水利开发的业绩主要集中在清光绪年间。至光绪末年,后套八大干渠全部贯通,初步成为“水渠纵横密如网”的塞上江南。王同春是河套水利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所创开渠大业无与伦比。正如《绥远通志稿》所言,“河套水利,于清朝同、光之际,后人所盛称开辟套地、谙悉水脉之王同春者,始至其地。至光绪中年,遂有缠金、刚目、中和、永和、老郭、长胜、五大股等八大干渠之成功,而以王同春所开之渠为著,其尽力独多也”。

第三个时期是民渠入官清廷主办时期,从光绪二十九年起,至清宣统三年止,约十年时间。这一时期,清王朝禁止汉居蒙地的律令早已放弃,为了缓解朝廷捉襟见肘的财政压力,派遣钦差大臣贻谷专司放垦蒙地之职,遂于光绪二十九年,将后套地商自开之八大干渠收归国有,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承包于人耕种,按亩收取租税。贻谷在任期间,先后对缠金、纲目、丰济、永和、义和、通济、长济、塔布八大干渠修挖疏浚,朝廷总计支出渠工经费凡八十万余两,将因渠道淤塞减损的水浇地重新恢复,干渠合长七百九十六里,合以小干渠共长约一千五百里,灌溉杭达乌三旗地一万余顷,后套地区再次出现水渠纵横灌溉畅旺的局面。据《河套新编·河套历代渠工考》所记,“所有蒙地,一律饬令报垦,各地商所种之地,亦一并呈请官厅丈放,渠亦虽为己有,遂以渠道报效入官。经贻谷大臣派员勘收,估计工程,酌赏渠费。一面派员勘工设局修洗。……彼时据当事人报告政府,可溉田一万顷。”但遗憾的是,“事未及行,适贻谷被参去职,继后则历任绥远城将军兼办,虽有垦局之存留,不过一承转机关,而于渠务亦只敷衍了事”。就是说,自贻谷于光绪三十四年被参罢职后,渠工经营每况日下,几至前功尽弃。

第四个时期,即民国时期,从民国初年起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约三十年时间。民国初建之时,后套渠道久坏不修。《河套新编· 河套历代渠工考》说:“自入民国,蒙匪滋扰,卢匪继之,垦户逃避,千里为墟。原有渠道无人修洗,节节淤澄,渠工大坏。”民国二十年以后,阎锡山派晋军入套“屯垦实边”,在后套平原实行大规模军垦,一时屯垦新村遍布后套。屯垦军历经四年经营,到民国二十四年,新挖或清淤干支渠30余道,渠身总长410华里,新开挖干支渠13道,其长者六七十华里,短者十里八里。开挖子渠100多道,修筑闸箱20余座,建大桥10余座。民国二十八年初,傅作义将军率部进驻后套,以后套为根据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其领导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与绥远省政府,在后套驻防七年之久。期间,傅部实行治军与治水兼顾的图存战略,大兴农田水利。民国三十年,傅部派出士兵3000多人,开挖长约20华里的机缘渠,渠成从杨家河引水,不仅保证了原有30000余亩土地的灌溉,而且逐步将灌域扩大到50000多亩,年产粮约80万斤。至民国三十四年春,河套地区渠道口宽在五丈以上的干渠,全长达到1700余里,宽一丈以上的支渠全长超过10000里。

第五个时期,即新中国及人民公社时期,约三十年时间。这一时期的最大创举是兴修三盛公水利枢纽。一九五七年以后,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掀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一九五八年,后套地区建立人民公社,生产建设进入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期。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先生批准建设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动工,历经数年持续奋战,相继完成黄河拦河大坝、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各项闸口、涵洞、桥梁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七级渠系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后套人民一首制引黄灌溉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灌排配套连环用水的水利建设网络全部完成,使后套地区真正成为“阡陌交通赛江南”的新型灌区,农牧业生产出现空前繁荣的美好景象。

回顾近现当代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后套水利开发的历史,就是一部前赴后继不断开拓的历史,又是一部官民同心战天斗地的历史,也是一部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历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