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名称的由来
“河套”一词由来已久,历来学者说法颇多。一种说法是:河套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曾有文献记载唐代唐璇、宋代司马光就曾有建议开发河套平原的上疏文本。另有学者认为“河套”是蒙汉合词,因蒙古语中的“套”就是“胳膊肘弯曲的地方”,“河套”就很形象地表达了“黄河拐弯的地方”的地理意义。清代何炳勋在《河套图考·序》中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很明显地指出河套名称的得来,是由于黄河从青铜峡流出后至河曲附近又折而南流,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曲,象一个套子。所以,被黄河套住的这一个地区称为“河套”。
“河套”之名起于明代。胡大海在《清代内蒙古河套水利开发史简论》(硕士论文,1991.04)中指出,“河套”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史·地理志》,据该书说:“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地。”而《河套史》作者王天顺考证,“河套”之名最早见于《明宪宗实录》卷30“成化二年五月辛未”条中提到“河套”地名,其文曰:“此有兵部以河套虏众谋欲犯进,拟调陕西诸卫官军并佥点延绥诸处兵民分守榆林、延绥、鄜庆诸营堡。”又卷192“景泰元年(1405年)五月壬戌”条录敕宁夏总兵官都督张泰等诏:“有延绥来者言,今春达贼过河犯宁夏,因解冻有数千人不能还,尚在黄河套里来抢掠。”此处“黄河套里”即河套也,由此推知,“河套”地名的开始使用,或早于景泰元年,但不会太久。
战国秦汉时期“河南地”
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套”的叫法也不同。战国及以前,河套地区及其它部分北方地区被统称为“朔方”,即“大北方”或“遥远的北方”。《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载:“溯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于朔方。”,即“周遍流行于北方”之意。战国至秦汉时期,河套地域被称为“河南”、“河南地”。谭其骧先生说:“明世所谓河套,亦应包括今前后套,与秦汉时所谓河南地等同”。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这个地域又被称作“河曲”、“河西”。隋唐时期,这个区域主要以“河曲”之名著称。至明清时期,这个区域才被冠以“河套”之名。近人尹志说:“古无河套之名,自明筑长城,东起皇甫川,西抵宁夏花马池,弃长城以北三面环河之地与外,遂以河套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