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研究

河套方言的移民性特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9 点击量:2891 字体: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70多种语言。汉民族语言中有官语区、晋语、吴语、赣语、湘语、徽语、闽语、粤语、客家语、平语等十大类。而官话区又可分为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银兰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大类。这些大类之下,仍可分为若干大片、小片。那么,中国的方言要细分的话,起码在千种以上。河套方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方言是某一方的人们土生土长,在共同劳动生活中,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拘一格表达内心意愿的声音,通过听觉的感知,大脑的识别,清晰明了对方传出虚或实两种意境,因而明白领会所发信息的内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语言,就是“方言”。

一个地域方言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组成该地域人群的来源。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机迂,但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历史上的战争、流放、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江河易流、屯田开垦、民族自治,相互通婚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人群的来源。

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河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使用的一种 地方语言。

河套方言的形成应值得探讨。纵观河套历史,有多次较大规模的“走西口”活动: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及筑城,秦时屯垦,汉时屯边设县,隋唐文人边塞采风,宋、元、明时的蒙古族进入,清代河套自西向东的开垦,河套是周边省区“走西口”的最终目的地。

历代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仁政导致移民集聚,暴虐引起民众逃散。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于1961年12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题为《内蒙访古》那篇文章中说:“但这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范围,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河谷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这个山谷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战争也不能阻止文化的交流。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一带所发现的文物得到说明”。

战争是政治和经济的较量,势必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形成一种文化交流的契机。文化交流除文字外,语言的交流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交流应是文化交流之首,应该是一切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这在古代文字交流还不十分发达的时代尤其是这样。明代,由于阿拉坦汗的农牧业开发,以及清朝初期随着乌拉特三公旗及阿拉善王爷的分封,垦务兴起,内地各省民众纷纷出边。其初,大都来自山西,尤以晋北各县为繁。其后,陕西、山东、河北、甘肃、宁夏、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汉人接踵而来,俨然成聚。他们的语言、文化、风俗等也随之而传入,迨后渐变为土著。故所操语言,虽历经久远,其音调仍多含有原籍地方之成分。河套地区的土语比较复杂,晋、冀、陕、甘、宁、鲁、豫民众杂居其间,语言既有山西、陕西的音调,又有河北、山东等省的口语。从清末民初的绥远省来说,河套地区的土语与萨拉齐、托县、包头等地的语言极相近,语音基本上以忻州、代县、定襄等地的语言为主体。这样各地的语言经过明、清以及民国长时期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混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土语,它大体上近似山西的口音,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语言——河套方言。

河套方言贯穿于河套用语的方方面面,除日常交往,感情交流,戏曲表演(二人台),社会谚语,歇后语、山曲儿、串话、闹红火、喜庆事宴等,河套方言占主导地位。

笔者汇总整理河套和周边地区天气、气候、农业气象、物候、年景、看天经验等谚语608条中,绝大部分为河套方言及日常土语形式。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淋死鸡;云往北,打烂石头闷烂铁;云往南,水推船”等。

河套方言跟内蒙古西部区其他的地方语言一样,咬字稍见吃力,发音亦颇沉重,但字句清晰,音调纯正,无含糊话聱(ao)之弊,极易学习普通话。但和普通话有一些词汇上的差别,河套方言有许多独特的,为外地人所不能理解的地方词汇。如普通话的父亲,河套方言叫“大”。傅冬梅先生在《河套方言初探》一文中列举了131条之多,该文再不列举。

河套方言有些词均有由单音词衍生为双音词,如:日——阳婆;星——星宿;露——露水;月——月亮;云——云彩等。而有些词汇在河套方言里变成另外一种读音。如:“熟“读作“收”;“没”读作“木”;“熄”读作“谢”等。

由于时间的推移,河套方言里有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馒头”一词,小的叫点心;大的为大供,最大的是馒头,原为丧礼上使用,与今天 所说的“馒头”截然不同。如今通称馒头和“馍馍”了。此外,河套方言里的叹词与其他地方语言有所不同。如惊讶则说“噫”,有所夸美则说“喝”,有所失意就说“呀”,痛惜说“唉”,询问则是“咋”。

河套方言的词汇也吸收了邻近省区的方言词,加以改造和融合而形成。如“合朗”(巷)、“圪流”(不正)、“绛”(虹)、“大大”(爹)等词汇吸收了山西地区的方言而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