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服饰
乌拉特蒙古部落从呼仑贝尔大草原迁徒到现在的乌拉特草原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文化了。乌拉特服饰作为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装饰,它代表了乌拉特人的生活风俗和特性。
乌拉特服饰与其它地区蒙古服饰有着独特的制作方式。(1)乌拉特蒙古族衣饰划分为平民服饰与贵族服、宗教服。平民服与贵族服在样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材料与颜色方面有所不同。其特点是立领,以领口的叠状决定钉扣的数量,蒙古领、袖口有时有“突入”(马蹄袖),有时没有,基本富贵人袖口样式有“突入”。平民服的材料以大麻布为料,贵族服以绸缎为料,男袍年轻人多穿蓝、棕色袍,女袍年轻人多穿绿色、蓝色袍,女子做婆婆前可穿花袍,做了婆婆后不穿花袍,老年后只穿宗色袍。贫民服饰颜色主要受宗教《黄》色的影响。
乌拉特服饰文化做为乌拉特蒙古代手工技艺的重要内容,对研究古代乌拉特蒙古生活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价值。乌拉特妇女头饰:乌拉特蒙古人在满清早、中期从呼伦贝尔迁徙到现在的乌拉特地区,在满清政治手段下,以头饰的重量来限制女人在社会事务当中的参与为目的,与其它蒙古地区有所区别的有了自己独到的妇女头饰。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头饰样式没有区别,但是用料不同,贵族用的材料纯且多,有份量,平民一般掺假的多,这主要取决于贫富的差别。由于后头套的不同装饰,乌拉特头饰自古形成两种样式的头饰,主要以金、银、珊瑚、玛瑙、玉等材料组成的精美手工制品。还有纯金镶嵌,玛瑙、珊瑚、玉制作的头饰,蝴蝶佩是草原风景当中以蝴蝶来表示美好景色的象征。
乌拉特头饰在妇女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佩戴法,从姑娘时戴银、玛瑙为材的网状套,这种装饰在民间已经找不到了。结婚时佩戴全套头饰,三十岁时把随和与前额部分取掉,四十岁时把塔图日萨吉拉嘎、发套取掉,五十岁时只戴萨嘎拉德日嘎,六十岁时剃头当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