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思考
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坚决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结合河套灌区实际,提出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有关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亩均综合产值”为理念,以全面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为总纲,以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为目标,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六大产业”优势单品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入推进“两端一链”、“两品一保”、“三建一护”三大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有力推动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二、任务目标
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市150万亩优质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全力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成黄河流域行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和标杆,实现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六大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五区”共建,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
三、专项行动
围绕“六大产业”优势单品提质增效,统筹推进“两端一链”、“两品一保”、“三建一护”专项行动,为以“天赋河套”为引领的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提供资金、平台、民生宜居和产地清洁环境保障,实现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产得出来”、“卖得出去”、“运得出去”、“供得上来”,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响亮”、“卖得火爆”,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针对仅通过单品种植即可实现亩均综合产值发展目标的产业,实施规模扩大行动、供应链招商行动;针对通过种加结合即可实现亩均综合产值发展目标的产业,实施高新技术引进行动、新产品研发行动;针对通过种养加结合即可实现亩均综合产值发展目标的产业,实施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行动、生产线技改行动、生物质循环行动,推动河套灌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助力全面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一)生产端行动。通过实施农田配套、现代种业、生产设施、单品生产、社会化服务、精深加工等生产端行动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亩均综合产值,实现生产端提质增效。
1.农田配套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轮作休耕、盐碱地改良等重点项目,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现代科技园区,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农产品优质率,3年内完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
2.现代种业提升行动。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新目标“五新”要素,3年内引进国内一流育种团队3支(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湖羊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遗传所相关专家团队),完成二狼山白绒山羊、戈壁红驼、巴美肉羊、小麦永良4号、磴口华莱士、五原黄柿子等河套灌区优良品种提纯复壮。
3.现代生产设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施农业以及农业种养加废弃物和农业产业园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3年内新建设施农业6万亩,建设水肥一体化滴灌面积20万亩。
4.“六大产业”单品生产行动。围绕“六大产业”,3年内累计建成万亩有机小麦、万亩高油酸花生、万亩红椒、万亩蜜瓜等50个规模化订单种植园区,积极推动鲜食番茄、西甜瓜、专用面粉、爆裂玉米、甜高粱、蒙中药材等优质农产生产。
5.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行动。围绕生产技术指导和生产环节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管理团队,培育、引进全产业链一流的品种、育苗(美国姜春晓团队、中科院遗传所)、移栽(国家西部果业创新联盟)、生物防治、采收、灌溉(以色列耐特菲姆)、供应链等社会化服务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6.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从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引强引大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入高层次管理团队、行业领先科研、生产技术,围绕有机果蔬、有机奶、专用面粉(优质强筋小麦烘焙专用粉、速冻食品专用粉、高端面食)、爆裂玉米、花生油(鲁花集团)以及以农业为原料的高档保健品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高端生产线,研发生产新产品,提升产业亩均综合产值。3年内建成国家级河套灌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农畜产品全产业链研发中心,构建形成3个百亿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
(二)销售端行动。以“卖得出去”为目标,建设全方位、多元化的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销售端提质增效。
7.线上线下销售行动。3年内引进10家政府“三子公司”(北上广深等政府出资或授权的为本地市民服务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公司),引进15家生鲜龙头零售商(如:西贝莜面村、海底捞,阿里、首农、百联、优合、北大荒、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江南市场等),引进15家生鲜龙头电商。在京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积极推进“百城千店万柜”工程;在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ebay等国内外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办“天赋河套”官方旗舰店。
(三)供应链行动。以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增加便捷、降低成本为目标,3年内构建起以“天赋河套”为引领的从生鲜仓储、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到供应链金融的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现代化供应链服务体系,实现供应链提质增效。
8.现代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生鲜仓储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天赋河套”中央一号仓+全国分仓+“百城千店万柜”前置仓的立体式三级仓储网络。在产地和销地,通过自营和联营形式,3年内建设库容100万吨的果蔬、牛羊肉等生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以及2万吨的特用玉米仓储设施;冷链物流上,2021年在临河区保税物流园区建成“天赋河套”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供应链信息上,建成包括产地环境、生产经营者、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供需、产品、价格、交易等信息在内的信息化系统;供应链金融上,建成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交易结算、贸易融资、银行授信以及电子化金融工具在内的系统性金融服务。
(四)品牌行动。努力打造以“天赋河套”为引领的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全覆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以品牌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9.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品牌影响力提升上,积极办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国际博览会等系列高端会展,推动“天赋河套”品牌在区域、行业的活跃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影响力持续增长。品牌购买力提升上,推动“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产品在销售额增长、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拉升或带动作用。
(五)品控行动。重点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全面推广“天赋河套”授权产品的CNAS检验检测工作,实现以品控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0.质量标准体系应用行动。形成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用好183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3年内形成行业标准3个,50万亩耕地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全程应用。
11.可追溯体系构建行动。在产地环境管理上,产业园区符合“天赋河套”绿色有机食品要求的生产与加工环境达标率逐年提高。在产品质量检测上,为消费者建立健全从绿色有机、营养风味到食品安全的“天赋河套”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质量追溯体系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全面建立“天赋河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销售的质量责任追溯体系。
(六)保险行动。为产品的前、中、后端搭建全链条保障体系,实现以保险促生产销售,促提质增效。
12.价格保险行动。围绕规模化订单园区基地,探索试点实施大田西红柿、辣椒等果蔬单品的价格保险,以解决市场供求不稳定带来的风险。3年内实施规模化订单种植园区农业价格保险面积不少于20万亩。
13.产品理赔保险行动。对“天赋河套”授权的农畜产品,建立面向市场消费者假一赔N的农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面向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双向履约保证保险。
(七)基金筹建行动。为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综合产值规模提升资金提供保障,激发产业动能,促进提质增效。
14.绿色发展基金筹集行动。成立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基金,扶大扶强“天赋河套”授权企业,重点投资粮油、果蔬、乳肉绒、饲草、蒙中药材、生物质能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链相关公司和机构合作,3年内将产业基金规模扩大至20亿元。
(八)园区创建行动。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办、政企联办、企农合办形式,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国家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绿色循环、持续高效、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15.规模化订单园区建设行动。按照按照“525”的分级发展思路,围绕“六个聚焦”,拓展“六新要素”,做到“六个统一”,积极完善中美、中以等5大国际合作园区,新建续建25个市级重点园区。
16.高新技术园区示范行动。到2022年,全面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天赋河套”中以园区智慧农业大数据科技兴蒙”行动专项、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九)美丽村镇兴建行动。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建设示范村镇,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7.乡村振兴样板打造行动。通过改造旧村镇、建设新村镇,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实施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建成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十)水土保护行动。为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提供洁净产地保障,推动实现绿色产业节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18.水资源高效利用行动。加快实施井黄双灌、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渗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强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开展节水国际合作,加快节水产业发展和节水技术创新进程。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
四、推进步骤
(一)推进领跑行动。围绕“六大产业”产业优势单品,由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各类农牧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重点产业“亩均综合产值”领跑行动,开展亩均综合产值示范工程建设,创建一批万元产值示范基地、园区。由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适时统一发布全市领跑旗县区、领跑产业、领跑企业、领跑新型经营主体、领跑园区基地名单,并及时召开现场观摩会,做好示范引领。
(二)成果经验交流。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总结评估,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营造高效能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良好氛围。召开经验交流会,发布年度“亩均综合产值”绩效报告,形成“提高亩均综合产值工作法”,兑现奖补政策,将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亩均综合产值”指标和规模纳入市长质量奖、“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贡献奖等相关奖项的必要申报条件。
(三)加强平台建设。建立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亩均综合产值”大数据平台,健全数据采集、核实、共享机制,形成集亩均数据归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经营主体从事产业、投资成本、亩均综合产值、亩均增加值等主要运行数据的监测分析。探索编制全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地图”、“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地图”、“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地图”等。扩大平台使用范围,推进市、旗县区、企业、园区四级共享共用。
(四)及时总结宣传。结合“亩均综合产值”领跑行动,通过现场会、工作专刊、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亩均综合产值”领跑旗县区、领跑企业、领跑产业和领跑园区,大力推广“提高亩均综合产值工作法”。要加强与国家、自治区主流媒体对接,主动讲好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亩均综合产值”改革故事,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引导经营主体转变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各项重大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调度各成员单位共同抓好提质增效各项任务的分解、督查、考核、验收以及奖补政策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定深化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配套政策,提供评价基础数据,合力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各项工作。
(二)加大资金奖补。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项目,充分发挥专项债券、产业基金、产业化项目、生产者补贴、产地初加工等项目资金的作用,将资金、项目重点用在“六大产业”优势单品园区、基地建设以及“六大产业”各产业链涉及到的关键环节企业,通过财政奖补,将资源向优质经营主体倾斜,改变传统补助模式,提高政策精准性,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带动实现“六大产业”提质增效。农牧、财政、发改等部门负责做好资金整合工作,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负责统计各旗县区“六大产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年度计划任务落实情况,提出奖补产业的园区、基地、企业名单,经政府常务会或市委常委会确定后兑现奖补。
(三)严格督查考核。市委政府将工作分年度纳入对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市委督查室要把“六大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建设、新品种引进、龙头企业引进、生产线引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引进等方面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对旗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实时督查、跟踪评价,定期汇总、定期通报,分阶段对工作推进情况和效果进行督查和考核。对相关工作推进不力的旗县区和成员单位进行通报,努力营造全市上下深化改革、比学赶超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