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研究

从旅游业视角探析加快巴彦淖尔市 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20 点击量:1974 字体:

一、 巴彦淖尔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巴彦淖尔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寺庙文化、战争文化、历史遗产遗迹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碰撞、融合,极大的丰富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品味。在这片富有魅力的土地上,结构层次合理、景观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大致可以概括为绿(草原、田园和次生林)、兰(湖泊)、禽(水禽类)、野(戈壁自然野趣)、情(少数民族风情和边疆情趣)、史(历史遗存) 几类。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巴彦淖尔市打造“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城市品牌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巴彦淖尔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巴彦淖尔市文化产业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为丰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截止2021年4月,全市共有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生产等9个产业门类、30多个经营类别。

1.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截止2021年4月,全市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中国·河套文化艺术节,使河套文化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以此重点活动为引领,各旗县区举办了磴口华莱士节、梨花节、年猪文化节、国际向日葵文化节、鸿雁文化艺术节、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等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示范带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军警营文化、农牧区文化等多元文化繁荣发展。

2.艺术创作开展情况。截止2021年4月,全市共创作小戏小品、歌曲、舞蹈和微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近200部。大型岩刻情景史诗《阴山·古歌》成功实现进京演出。二人台现代剧《月照金河套》荣获自治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二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演出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内蒙古第十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大型现代戏《河套魂》,荣获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作曲奖。二人台现代小戏《真情》获得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3.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情况。巴彦淖尔市境内共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等4条长城,绵延1070公里,占自治区长城总长度(7570公里)的七分之一,为全国地级市中拥有长城最长的城市。阴山岩刻于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定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1个点。

4.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全市已建成投运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临河区阳光文化城、临河区王府商业街、乌前旗乌拉特文化城、乌后旗乌拉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乌中旗珠丽格泰文化产业园区、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磴口电子商务产业园。随着全市对外合作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开展,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鼓励产业协会和文化企业参加区内外各类核心产品推介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以及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巴彦淖尔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河套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民俗及特色餐饮为支撑,打响“天赋河套,绿色巴彦淖尔”旅游宣传品牌。推出河套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线、阴山匈奴文化探秘旅游线、边境草原民俗风情旅游线、河套美丽乡村旅游线四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到巴彦淖尔市可以体验河套文化、匈奴文化的久远和厚重,欣赏乌拉特草原文化的豪迈和多情、饱览河套乡村文化“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恬静和纯真。

1.临河区依托地处全市游客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河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浓郁河套文化特色的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河套非遗小镇、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浩彤现代农业观光园、青春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点。

2.乌拉特前旗借助毗邻呼包鄂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乌梁素海、乌拉特部落、公田村、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维信高尔夫度假村等自然人文旅游景区点。

3.乌拉特中旗依托浓郁的草原文化和口岸边境优势,开发建设了温更塔拉草原旅游区、德岭山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驼铃驿站旅游区、牧人之家牧户游、风蚀冰臼地质公园等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点。

4.乌拉特后旗依托战争遗迹遗址和戈壁荒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那仁乌布尔匈奴城、宝日汗图旅游度假区、戈壁红驼艺术馆、国际敖包文博园、国际蒙古包文博园、高阙塞遗址、恐龙化石保护区等特色蒙元文化旅游景区点。

5.五原县依托当地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原誓师、五原抗战等战争文化为重点,建成了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五原誓师广场等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开发具有浓厚乡村旅游文化特色的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刘四拉新村、联丰五社、义长绿色田园等旅游资源。

6.杭锦后旗依托走西口移民文化和河套地域风情,开发建设了阴山大漠旅游区、河套酒业工业旅游区、金沙湾农家乐、啸天绿色农业合作社等旅游景点。

7.磴口县凭借黄河大漠优势,以黄河大漠文化和兵团红色文化为依托,开发建设了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纳林湖生态旅游区、三盛公粮仓旧址博物馆、内蒙古兵团文化博物馆、万泉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镜海旅游度假村等特色旅游景点。

二、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在实际开发打造过程中,缺乏新理念和新思路,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市内多数旅游景区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不高、模式雷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普遍存在,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全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知名度高的旅游品牌,没有把富集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转化成品牌效益和高附加值收益。

(二)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全市文化资源要素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分布范围较为零散,多数集中在大众媒体、文化服务和工艺美术、奇石、玉件、民族服饰等行业,缺少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跨界合作、深度融合,缺少文化创意元素向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渗透和植入。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区内其他盟市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整体性的规模集聚效益,且优良级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对全市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突出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程缓慢,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

巴彦淖尔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遍存在点多面广、布局分散、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不同步,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而且现有的推动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划、举措等参差不齐,难统一、难落地。再加上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开发的思路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互动、互补、互惠不够,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难度较大。特别是部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相对薄弱,用文化内涵来包装和宣传旅游景区的愿望难以真正落实。最终导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集聚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四)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专业人才匮乏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科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我市文化产业普遍规模小,缺乏高端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策划、营销人才,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导致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缺少引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创意人才、技术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而且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配套服务落实困难,导致部分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或者是引进后难以留住,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转化能力较弱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一些旗县区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例如,草原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节在乌拉特前、中、后旗分别举行且重点不突出。冬捕节、年猪文化节,每年隆冬季节在临河、杭后、磴口、前旗分别举行且规模大小不一。此外,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转化,文化产业在增强地区知名度和经济增长量上发挥作用小。例如,巴彦淖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爬山调、二人台、乌拉特民歌和乌拉特婚礼等文化资源,并没有开发成具有商业用途的文化旅游产品。

(六)文化产业总量较小,科技含量不高

全市文化产业总体上讲呈现出“小而散”的情形,具体到文化企业基本上处于小规模的经营状态。缺少较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一些文化企业在文化领域高科技应用上比较局限,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以动漫和游戏为主的数字娱乐业在巴彦淖尔市几乎为空白。同时,部分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宣传推广低效粗放,导致文化产品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研发高技术含量文化产品的能力不足。

三、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全市要按照“天赋河套,世界共享”的奋斗目标,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基础条件,有针对性的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全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以组建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促进文化产业实现战略性发展。成立巴彦淖尔市文化产业协会,加快实施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较为系统、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并做好后续的推进落实工作。

  (二)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

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当地文化产业特色的乌拉特民族手工艺品、旅游商品、非遗产品、影视基地等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促进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推进市和旗县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分工明确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高文化产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积极争取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河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套影视基地、临河区七彩文化街、乌拉特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集聚区

  1.建设以河套文化产业园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中心。依托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为基础,与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河套文化主题公园、巴彦淖尔市地质公园等联动发展,构建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博会展、文艺演出、民族工艺美术加工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文化商贸、文化信息传输等为一体的核心产业链,打造成引领、辐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集聚中心。

    2.打造阴山岩刻历史文化集聚区。依托阴山岩刻、恐龙化石区、古(长)城遗址、古障塞和古墓葬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打造文化遗迹探秘观光、民俗演艺、民俗手工艺品加工、民风民俗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优势文化资源以点带面发挥规模效益。

3.打造乌拉特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蒙古族乌拉特部落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乌拉特民歌、爬山调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域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传统民俗展示、民族歌舞、乌拉特婚礼展演、民族服饰、乌拉特刺绣铜银器、戈壁奇石、民族工艺美术等产业,打造乌拉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展示的集中区域。

 (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脉络,努力构建符合地区实际、体现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特色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文艺演出业、文化中介服务业等文化产业。继续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布局调整和总量调控,培育、扶持市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深入发掘河套文化艺术节、河套文化研讨会、磴口华莱士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后旗国际驼球赛等重要节庆和文化品牌的潜在商机,发展文博、会展类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工艺美术品精深加工产业,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吸引力,努力将巴彦淖尔市打造成自治区西部优质工艺美术品集散地。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以培养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基础,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人才绿色通道,面向市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鼓励河套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完善在职人员培训制度,强化专业培训。创新文化产业人才流通机制,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和多样化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改善人才流通环境。建立与物质市场配套互动的文化产业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文化产品。

(六)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加快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文化产品开发创新力度。大力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运营模式。加强科技专项资金对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选择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激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七)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河套特色历史文化、乌拉特蒙古族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名人、特色艺术作品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快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不懈地做好“天赋河套,巴彦淖尔”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宣传工作。积极鼓励文化企业找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品牌提升工作,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与地区总体品牌相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人才流、资源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不断聚集,发展壮大我市文化产业。

新时代践行新使命,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旅游业的发展为着力点,切实把加快巴彦淖尔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形成科学规范、依法决策、统筹有序、权责明确、务实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培育、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冯玮 乌仁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