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研究

蕴含在民歌民谣中的河套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点击量:2046 字体:

河套民歌民谣是河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留存至今的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创作者对于所处时代风貌的记录与讴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河套历史文化信息。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战争频仍,生灵涂炭。特别是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穷兵黩武,劳师远伐,与实力强大的匈奴民族展开决战,战火绵延于阴山南北,河套地区成为摆兵布阵相互杀伐的战场。汉武帝发动的“三大战役”即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给予匈奴骑兵以沉重打击,战况惨烈。其第一战役——河南之战就发生在河套平原。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所描述的场景就是当时战争残酷人民遭受苦难的写照:“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古代河套,曾被称为“河南地”,即黄河以南地区,战国以来此乃匈奴牧地,决战匈奴首先在这里展开,河套人民处在战争的前沿,是战争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汉匈双方的将士们受统治阶级驱使,血战沙场,为国捐躯,其结果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腐烂的尸体无人掩埋,竟然成为乌鸦的食粮。而与此同时,秦王朝以来开始的西北边疆屯垦之事也因战争爆发而荒废,田园荒芜,生产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命在旦夕。

古代河套文化,战争是重要方面。以《战城南》为代表的汉乐府民歌,正是战争时代河套地区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民歌是文学,但同时也是史料,是我们今天研究河套文化发展演变情形的重要参考。

另一首流传极广的民谣叫《衣食》,它反映的则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状态。谣曰:“田于何所?河南之土。衣食大漠,亿万之口。”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首民谣反映的史实,与著名的历史典故昭君出塞时代相当。西汉宣帝年间,匈奴内部分裂,出现了五单于争霸的混乱局面。匈奴呼韩邪单于面对这样的情况,寻求汉王朝对自己的庇护,于是几次觐见汉王,表达联合的诚意。汉王朝则顺应呼韩邪之意,实行和亲之策,于是成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以此历史事件为标志,河套地区罢兵戈,息战事,出现了一个“六十年不见烟火之警”的和平局面,一时“牛马塞道,人民炽盛”,生产得到恢复。汉王朝实行的屯垦之策此时也大见成效,河套地区粮食种植取得丰硕成果。据史书记载,汉王朝在河套一带生产的粮食,除驻军可以自给外,还有大量剩余部分运送到匈奴族人居住地区,作为救济的军粮民用。“衣食大漠,亿万之口”,正是当时情况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河套地区先后是多个游牧民族驻牧的所在,所谓“五胡乱华”说得就是当时的历史现象。当此之时,多个政权在河套地区并列或相互取代,但就经济发展而言,畜牧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河套地区牧草丰盈,牛羊遍野,是所谓“牧人的天堂”。一首《敕勒歌》形象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和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牧人生活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把我们带进一种旷远无垠苍茫寥廓的境界,禁不住生发思古之幽情。

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始于秦汉,盛于明清,成于当代。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与土地的结合所形成的地商经济在河套地区兴起,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开发,相继开挖八大干渠,河套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地商水利是西部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创造了世界级别的奇迹。“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的就是后套的水利开发与粮食生产。黄河水自流灌溉是后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后套成为远近闻名的产粮区,得“塞外粮仓”之美誉,内地人民向往憧憬,奔走相告,终至于掀起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与河套地区的水利农田开发相呼应,民间一首题为《米粮川》的民谣广为流传。“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渠纵横密如网,阡陌交通赛江南。”这首民歌描写的是明清之际河套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土地平阔,渠道纵横,田园规整,五谷丰登,一派地肥水美物华年丰的繁荣景象。

再看一首现代民歌:“跑梁外,到狼山,无家可归漫滩转。白天山里数石头,黑夜就把星星看。天是盖体地是毡,青石板上把腰展。”“五四运动”后的三十年,是中国现代史。这一时期的河套,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饱受战争之苦,人民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河套的社会面貌再次陷入“以战攻为能事”的深渊。特别是抗战胜利以后,傅作义依照蒋介石的命令参加所谓“戡乱战争”,后套人民因此遭受悲惨命运,大批青壮年被迫抓丁当兵,成为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炮灰。后套人民不堪忍受其悲惨命运,想方设法躲避抓壮丁的厄运,于是有了这首题为《抓壮丁》的民歌。

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十七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后,接着开展了贯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河套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河套地区的历史也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中,后套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处于艰难状态之下。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古稀老人王银贵回忆说:“大集体时,劳动挣工分,年底分红一个工分几毛钱。口粮标准每人380斤,产量不好时还要少分。那时候没力量开荒,地少,产量上不去。四清运动主要是整干部,都得交代问题,不然就得挨打。有的就是多吃了几顿饭,也打成贪污犯。文化大革命当中,胡来的事情不少。工作队专门整人,没错的人也得整出问题来,每天开会,斗争地主、富农,搞阶级斗争是第一政治任务。大跃进开了大食堂,粮食不够就喝糊糊,麻生糊糊。之后就是六零年,闹饥荒,连苦菜都吃完了,人们饿得得了浮肿病。穿衣方面,男人穿皮衣裳,有的连羊皮也没。炕上甚也不铺,就是用泥汤汤浆光,睡在上面。盖的是衣服和烂布。到了六二年,开始好起来,有粮食了。但有钱也买不上东西,六十块钱买一斤萝卜。”

反映新中国建立以后后套社会生活的民歌有:“伸了冤,出了气,当了家,分了地。一个主义,三面红旗。去年三十才收工,今年初一就下地。”又一首《红海洋》说的则是文革当中的后套,“大批判,红海洋,不长庄稼树榜样。出工人叫人,地里人等人,干活人看人,开会人斗人,会下人整人。”文革十年,是国民劣根性的大暴露。农民的愚昧、市民的自私、工人的狂妄、官吏的贪婪以及全民族的奴隶性集中爆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河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各级党政的领带下,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要求,打破常规,锐意进取,千方百计谋发展,上下求索寻出路,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大胆革新的复杂过程。在此期间,后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七十九岁的村民李文宽回忆说:“大集体时基本是穷过渡,包产到户后的前几年也不行,只能解决温饱。除了交公粮和自己吃之外,就甚也没了。八十年代后半段,农产品开始长价,地力也培植起来了,产量也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从人均1000多元到人均10000多元,经历了近二十年时间。”村民李占元深有体会说:“包产到户后,起初都有粮食任务,仍然是以种粮为主。后来任务减了,开始种经济作物,种过糖菜、茴香、黄花、西瓜、番茄。乡里还办过磷肥厂,之后又改成砖瓦厂,我到厂里当过木工。木工一直干到六十多岁,干不动了才停下。”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问及房子问题时,多数村民都说自建国以来建过三四次住房。前两三次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只是在建筑面积上和椽檩使用上逐步向好。普遍住上一砖到顶的大正房,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民谣是:“责任到了户,家家有干部,男人当队长,女人管财物。懒的变勤,穷的变富。”民谣生动的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套地区经济社会进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科技兴农取得辉煌成就,农业文明水平再次提升的情景。

二零一四年以来,后套地区掀起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域内各级党政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就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的变化来看,其表现是:第一,绿化工程。全村修了九横三纵十二条道路,道路两侧都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开挖植树沟九公里,清理废土七千多方,回填种植土七千多方,打机电井五眼。栽植垂柳九千多株,新疆杨九千多株,河北杨二百株,金叶榆八千多株,桧柏近两千株,侧柏一千多株,云杉九百株,榆叶梅、丁香、玫瑰等七个品种的花灌木两万多株。该项工程投入三百八十七万元。第二,硬化工程。街巷硬化三点五公里,投资一百五十七万元,在硬化道路和住房两侧铺设工字砖一万八千平方米,投资三百多万元。第三,亮化工程投资一百二十多万元。将道路沿线农户住房都进行了立面改造,粉刷涂料八万多平方米,做文化墙八百平方米,在文化墙上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连环画二十七幅。第四,温室改造工程。改造老旧温室六十栋,投资三百六十万元,提高温室的利用率,增加农户收入。将道路沿线影响景观效果的十三栋土墙体温室进行了水泥板砌衬 ,投资五十八万元。实施水利工程,在联丰小区入口处两侧各施做了一百米暗涵和一百五十米魔袋衬砌,东西硬化道路两侧九条生产渠道衬砌。以上工程投资八百万元。实施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清理废秸秆、柴草三百吨,清理垃圾粪堆四千吨,“四堆”清理结束后,设置垃圾箱七十六个,建设垃圾转运站两处,投资一百八十万元。以上各项工程实施完毕后,联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明显改观。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有跨越式提升。联丰村有望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典范。

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化,农民群众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唱道:“太阳出来漫天天霞,反腐败的号令响天涯。美丽的乡村美丽的人,美就美在天又朗来气又清。三十年的垃圾二十年的粪,大清大除一扫空。十个覆盖十样样花,十样样花开千万家。杨树柳树槐花花树,

新村建设今年再迈一大步。喜鹊子门前喳喳叫,心里头高兴抿嘴嘴笑。”这是一首后套爬山调,具有典型的民歌特色。

爬山调是河套地区的特产,在创作上堪与“古代”文学经典《诗经》之国风媲美,故被誉为河套地区的“诗经”。意味着,我们应当像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那样重视对爬山调的研究。

古代《诗经》在艺术上的成就通常用“赋比兴”三个字来概述,而河套爬山调的艺术风格也集中体现在“赋比兴”的运用上。赋,就是铺陈,直言其事。河套地区的传统民歌大多是河套人民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记载,许多爬山调与二人台小戏的故事情节相伴产生,因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例如:《穷苦人》所唱:三畦畦白菜两畦畦葱,穷苦的日子过不成。 端起个饭碗就发愁,清汤寡水没一点点油。羊羔羔吃奶双蹄蹄跪,提起个揽长工眼流泪。 泪蛋蛋本是那心上的油,谁不难活谁不流。灰木头国民党丧良心,定猛子想起个抓壮丁。黑夜躲兵野滩里绕,五明头钻进个山药窖。鸡爪黄连苦豆根,苦言苦语苦在心。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巧用比喻是爬山调唱词的一大特色,极大地增强了歌词的形象生动性。例如“我本是九十月的沙蓬无根根草,哪那儿挂住哪那儿好。”又如:“山曲儿好比牛毛多,三天也唱不完个牛耳朵。山曲好比没梁的斗,多会儿想唱多会儿有。”又如:“哭一声天呀骂一声地,受罪顶数童养媳。山丹丹落在个沤麻坑,灵虫虫配了个气门心。”

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爬山调歌词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或周围环境中顺手拈来,将具有相关意味的事物融进歌词,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说唱的内容。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省。例如:“长脖颈颈骆驼细毛绳绳拉,不知道哥哥你游活在圪哪。”拉骆驼的细毛绳绳具有相互牵连的意向,正好与男女之间不忍分离的思绪相互衬托渲染。

又如:“阳婆婆出来满天天红,共产党是咱们的大救星。满天的星星就数北斗明,毛主席是咱们的领路人。天上飘来了五彩云,改革开放咱不受穷。树梢上的喜鹊鹊喳喳叫,财神爷走进咱后大套。沙枣树开花十里香,永远也忘不了共产党。”爬山调是河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人新作层出不穷。

总之,河套民歌是反映河套地区社会生活最生动最活跃的一种文艺形式。我们阅读欣赏民歌民谣的同时,往往会受到深刻的文化启示,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进感情。河套民歌民谣,在与河套地区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创新,传承弘扬,紧扣时代脉搏奏响着扣人心弦的音符,是河套文化的瑰宝。(张志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