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内涵

河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应用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9 点击量:1797 字体:

前 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会议指出,要把握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编制规划和加强落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重大问题。要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要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加大黄河流域污染治理。要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此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包括河套平原在内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实施阶段,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也被推到了发展前沿。黄河空间跨度巨大,自西向东流经9省区注入渤海,构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拥有河套平原等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同时期和形态文化遗产资源叠加交错、复杂多样,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难度。多年来,黄河沿岸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为黄河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河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数千年来,河套地区在黄河拐弯处历经变迁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河套文化,黄河、草原、阴山、战争和移民等自然人文元素在河套文化形成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阴山是大河之源的天然屏障,是北方草原与中原耕地的重要分水岭。“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等历史典故道出了阴山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套地处中原与漠北草原重要通衢,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长城途径河套地区,建有众多要塞烽燧,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要军事屏障。历代移民实边策略影响加速了这一地区经济开发,加快了本地特色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河套文化特征最明显的是方言,河套地区地名蒙汉文化因素混杂,很多取自商号,乌拉特前旗、中旗和后旗等兼收大量蒙语符号,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反映出了强烈的移民文化。

(一)历史渊源

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的特点,先秦时期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河套称谓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大河三面环之、河以套名,故称河套也”。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合产物,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变迁过程说明了河套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关系。在草原文化中,河套文化是源流。从源的方面讲,河套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共生的深厚历史积淀,是对草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的传扬。从流的方面讲,它不同于红山、科尔沁等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走向,传承中吸取了丰富移民文化滋养。在草原文化源流中,它是一个渊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滥觞于古代少数民族兴盛,生成于秦汉明清的军屯垦殖,绵延于当代的新型文化体系,是丰富草原文化的独立文化圈,是一个完整区域文化体系,在草原文化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文化中的宝库,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我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传承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刻内涵

河套文化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进取、开放、和谐、宽容。

1.进取

    在河套地区,奔放的马背风格,奔涌的黄河精神,崇尚自然,蓬勃向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体现了河套文化的进取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套文明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远古大窑石器制造到阴山南北民族变迁,从古老河套人到现代河套人民,从渔猎文明到农牧业生产,从农牧结合为主体区域经济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一脉相承的都是奔流进取精神。“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人作为草原人、黄河人的一部分,其所处经济社会形态领先于其他草原地区,与黄河文明同步。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与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相互融合,是河套人秉承其进取精神对自身做出的抉择。

2.开放

阴山横亘在河套平原,黄河将其环绕,有草原般宽广的胸襟,有平原般坦荡的气象,具有包容的胸怀。蒙古民族重信用的禀赋,表现为热情好客的真诚。既有马背民族的豪迈风格,也有农耕民族的开放情愫。中华文化历史标征在这里都有遗存,如恐龙化石、岩画、古长城等。是开放造就了河套文化的多彩,是开放打破了游牧文化与农耕的隔阂,带来了河套平原大开发大治理,开放在这里具有历史广延性、深厚性。

3.和谐

河套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在饮食风俗宗教文化中,各族人民饮食既保持传统,又融会互通,形成了独特地方风味。如蒙古烤全羊、回族麻花、甘肃拉面,陕北羊肉泡馍、山西烙,还有独具特色的面精酿皮、酸烩菜等,蒙汉兼通,和谐因素风行河套大地。在民俗方面,河套“婚丧嫁娶”既有蒙式,也有汉式、回式,在细节方面还糅合形成统一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相互学习借鉴,接受认同。河套人宗教信仰纷繁复杂,寺庙、教堂具有个性化特征,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尊信者,三大宗教信徒相互尊重包容,反映了河套人宽容大度的性格禀赋。民族融合、和谐发展构成了河套文化的坚强底蕴,凝聚了河套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奏响了河套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乐章,印证了民族血脉融合的延续和民族大团结优良传统的传承,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宽容

河套平原有草原、平原、山地、荒漠、湖泊、湿地,草原文化表现出草原与平原对话与对抗的特殊形式,经过大规模移民军屯,多民族长期融合,造就了河套人宽容的博大胸怀。据统计,河套平原聚居着来自全国1000多个县市、49个民族的人口。南方苗、彝、瑶、黎、白、壮、傣、哈尼、藏、土家等民族在此都有居住,这种民族聚居状态在全国独一无二,反映出了河套文化的包容性。

二、依托黄河文化推动河套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用的对策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维护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生态旅游是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特征优势为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是形成沿黄文化旅游带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套是黄河重要流经灌溉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是河套人民当之无愧的历史使命,也是河套儿女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

(一)加强河套地区生态环境体系保护

巴彦淖尔市应将认真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努力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与旅游业态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编制,启动黄河文化资源梳理、黄河文化艺术创作、沿黄大遗址保护利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等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磅礴之力,规划建设市级黄河主题博物馆,讲好黄河故事;谋划沿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展示黄河文明;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延续黄河文化根脉;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推介黄河旅游,通过中华文明溯源之旅、黄河风景体验之旅、河套湿地风情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建议编制《河套平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打造河套文化品牌。以河套湿地旅游名地、自驾车旅游胜地、灌溉文化旅游地为依托,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河套灌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加快河套文化和旅游名市建设,展现黄河上游绿色风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

(二)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带动力

巴彦淖尔市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从六个维度打造成为新时期黄河文化区域中心城市;一是依托黄河中华文化枢轴,打造国内黄河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二是依托黄河流域河套平原这一独特资源,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沿黄区域中心城市;三是依托沿黄文化和河套旅游资源,打造黄河上游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魅力旅游城市;四是整合全市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国内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先行区。重点对沿黄河文化旅游带进行规划开发和建设,确立打造黄河沿岸生态度假文化旅游带,大力推进沿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五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推进文物保护、文化展示与生态旅游融合功能;六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沿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打造黄河文化特色文旅项目,以文化创新带动旅游业创新,创新实施黄河文化全域旅游实验清单。从建构中华民族文化标识、建立文化自信和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认识黄河文化弘扬和宣传的意义。通过构建黄河几字形全流域文化旅游带,形成可体验的文化旅游景观。根据河套平原自然生态和文化类型融合,建设独具特色优势的黄河(河套)文化主题公园,促成河套地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形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力量之一,我们要在新时代传承发扬河套文化,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传承发展河套文化为人民服务,激发河套文化创新,抓住机遇,推进河套文化有序、科学、全面保护,有力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打造有影响力的高质量黄河文化整体和系列旅游产品,借助开展黄河文化宣传,推动河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河套文化焕发出更强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更多精神力量。(王荣亮)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