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史渊源

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的历史沿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2 点击量:3772 字体:

一、阴山基本概况

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于东经106°—116°,西端以低山没入阿拉善高原,东端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海拔1800—2000米。[1] 本文所谓的阴山是指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山脉,自西向东分别为狼山、色尔腾山和乌拉山。在构造体系上,呈东西向,位于乌拉特草原之南,河套平原之北,全长280公里,宽约30—60公里,面积约7990平方公里。[2]阴山山体南北形态不对称,北坡较缓,南坡陡峭,高差大,形成天然屏障,使阴山南北两侧的热量与水源状况有明显差异,在生产上构成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在历史上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界与交汇处,地理上提供的便利,使该地民族变动频繁。历史上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生活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

二、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历史沿革

(一)石器时代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在远古时代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和百兽出没之地。从考古发现横向类比去考察,距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较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文化”和鄂尔多斯南端的“萨拉乌苏文化”和“水洞沟文化”都曾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动物化石,包括野猪、野驴、羚羊、犀牛等。同时阴山岩画中丰富的动物形象,如大角鹿、鸵鸟、北山羊、马、羚羊、马鹿、野牛等动物也证明了古时阴山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优越。

据考古资料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生活。在石羊场遗址、增隆昌遗址、小佘太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现细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当时巴彦淖尔阴山以北地区以狩猎、采集为主,以南地区除狩猎、采集外,人们已经开始定居,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3]狩猎是阴山古人类获取食物最重要的方式,从阴山岩画大量的狩猎场景推断,为防备森林中的猛兽袭击,古人往往集体狩猎,狩猎对象有黄羊、岩羊、盘羊、鹿等二十余种野生动物。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是阴山地区“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大约在距今4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牧业的萌芽在阴山地区出现,个别动物在此时被驯化,在阴山岩画中,出现了猎人接近、抚摸动物和动物依偎在一起的画面。[4]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的先民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崇拜和恐惧心理,往往赋予自然人格化的力量。阴山岩画中原始人面像、祈祷场面以及猎人在出猎之前特殊的祈祷仪式正说明了此点。同时一些氏族、部落之间会进行争夺财富的战争,这样的争战场面在阴山岩画中也多有体现。

(二)青铜时代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夏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也进入青铜时代。

夏时,据史籍记载鬼方、工方、猃狁、犬戎、山戎等部族都曾在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活动。[5]司马迁曾概述说北方各部族“逐水草迁徙”,“随畜牧而转移”,居住无常处,“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6]

商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提到土方、鬼方、羌方等曾在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活动。史籍记载荤粥、猃狁、犬戎、山戎、北狄等也都曾在阴山地区活动。鬼方在殷时实力强盛,南下扩土,与殷商为敌,商曾大举伐鬼方。《周易· 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西周时,北方各游牧部族分布越来越广,猃狁(严允)、犬戎、鬼方、山戎等族十分活跃,泛称戎狄。西周崛起后,犬戎、猃狁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游牧部落,常给西周王朝以极大的威胁,甚至不断侵犯周都城。申侯曾联合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尽取周赂而去”。[7]

春秋战国时,北方各游牧部族被泛称戎或狄,这些游牧部族“各自分散”,“莫能相一”。在今巴彦淖尔阴山地区、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活动的是林胡、楼烦二族,与晋国相邻。《史记·匈奴列传》说,秦穆公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8]战国时,林胡、楼烦聚居于赵国的北边,及至赵武灵王时北破林胡、楼烦二族。自此,林胡、楼烦游牧于阴山北,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南属赵国九原县地,隶云中郡管辖。河套及大青山一带也已完全受赵国政治权力的支配,燕、赵、秦三国的势力已开始达到漠南的部分地区。《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9]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派人修筑赵长城,赵长城遗址位于乌拉山南麓,是迄令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并留有高阙塞。

匈奴世代生活在水草丰美的阴山北麓。西汉时“习边事”郎中侯应上元帝书中有云:“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10]阴山地区是匈奴人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也是发展军事手工业(制作弓箭)的基地及向外扩张的根据地。战国后期,匈奴势力大增,头曼单于建立了第一个草原游牧政权。战国末年,诸国混战,匈奴乘乱占据阴山南北及河南地,以乌加河以北的阴山为中心,控制着阴山南北的大片地区,单于庭头曼城就在今巴彦淖尔市乌加河北阴山中。

夏商周时期狩猎仍在巴彦淖尔阴山地区的生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随着青铜工具的逐渐使用,加之公元前1000年左右阴山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全面转冷、干燥期,促使该地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巴彦淖尔阴山地区的先民们开始交配育种,饲养繁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对以后北方各族游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秦朝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雄兵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南地”,又渡过黄河,取高阙塞、阳山(今大青山西支的狼山)、北假中(今巴彦淖尔市东五原县、乌拉特前旗西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头曼单于自知力不敌秦,被迫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从此,秦朝控制了阴山南麓、黄河北岸一带,包括今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大部分地区。

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朝在战国赵国始建的九原城的基础上建九原郡,治所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郊麻池古城,一说乌拉特前旗哈叶胡同三顶帐房古城),辖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南部。[11]

秦朝为巩固对阴山地区和河套地区的统治,大规模徙谪戍修长城。“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12]现巴彦淖尔市阴山北坡之上的石砌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的秦长城,秦长城将战国时期部分秦、赵、燕北边长城联结在一起,也新修了不少段落,自狼山北麓的石兰计山谷北口外起,一直沿狼山、查石太山向东伸延,多为石砌墙体,修筑时因地制宜,山上用石头全砌,平地多用夯石,长300多公里,是现存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秦长城沿线还置城障、塞和烽火台,驻军守卫、传递警讯。

秦始皇为防御匈奴,在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派蒙恬修筑云阳(今陕西淳化)至九原的直道,加强了对北部疆域的管理。“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13]其中临河县即今巴彦淖尔临河区东北乌加河南。[14]北边除了直道还有其他道路,如以云中为枢纽的云中郡道,包括经原阳(今呼和浩特市东南)东至代郡,经九原向西至高阙,渡黄河西南经榆中(今鄂尔多斯境东)至咸阳的道路,此举加强了秦朝对巴彦淖尔阴山地区的控制。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记载:“蒙恬死,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后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15]此时蒙恬被害,驻守北疆的几十万军队被调往镇压起义。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高阙阳山(今狼山)、北假等阴山战略要地,并夺取“河南地”。至冒顿单于时,匈奴力量大增,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今巴彦淖尔成为匈奴主要活动地区之一。重新雄踞阴山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向南吞并楼烦、白羊二河南王之地,收回蒙恬所占黄河以南地区。

(四)汉朝时期的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地区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经济萧条,“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同时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使得时局混乱。而此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统一了诸多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形势。《史记·匈奴列传》说,“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以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16]

“白登之围”后的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西汉对匈奴的基本政策。西汉至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开始反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三次北击匈奴,匈奴大败。通过前两次战役,汉夺取河南地,匈奴失去了河套及水草丰美的阴山,损失极大,“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此时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成为西汉属地。而阴山对于匈奴来说意义重大,他们利用山中的树木制造帐篷、车辆、弓箭等,在阴山地区狩猎和放牧获取食物。第三次漠北大战,匈奴再败,无奈将统治中心迁移至漠北,“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西汉将九原郡分为朔方郡和五原郡,今乌梁素海以东属五原郡,乌梁素海以西属朔方郡,其中朔方郡辖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大部分地区。西汉迁其民10万至朔方郡,朔方郡、五原郡从此成为西汉对匈奴战争的重要根据地,西汉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104年,西汉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建受降城,位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

同时为了加强边防,汉武帝两次派人修筑长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命人修筑长城,之后又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阴山以北、蒙古高原再次修筑两道长城,即汉外长城南、北线。这三条长城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匈奴入侵修筑的主要防线,修筑时草原上夯筑建,山丘上石块垒砌,沿线还筑有障城、烽火台、瞭望台等军事设施,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现巴彦淖尔地区南部的汉长城遗迹,就是汉武帝元朔二年为抵御匈奴入侵修筑的防线,并有鸡鹿塞、光禄城等遗迹;北部的汉长城遗迹为太初三年新修筑的汉外长城。

后匈奴内讧,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觐见汉宣帝,汉朝承认呼韩邪单于为匈奴的最高首领,确定了匈奴呼韩邪政权隶属于汉朝的统治之下,与汉朝为藩属关系。册封后,呼韩邪单于北归,汉遣数万骑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阴山哈隆格乃山口的重要军事据点),并驻兵塞外,保卫单于,呼韩邪单于则留居漠南,屯兵受降城。此后,汉王室为保持边塞久安,采取了和亲政策,巴彦淖尔市阴山地区呈现和平景象。新莽时期,王莽对匈奴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东汉初年,在匈奴的支持下,卢芳被册封为汉帝,占领了五原、朔方等五郡。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东汉又重新收复五原、朔方等郡。建武二十五年(49年),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17]东汉末年,统治混乱,郡县并废,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和河套一带又重新成为匈奴游牧地。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东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占据漠北地区,力量骤盛。至檀石槐时,尽收“匈奴故地”(即大漠南北),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属于鲜卑的控制范围内。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巴彦淖尔先后建立封建割据政权,阴山地区相继成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属地。前赵麟嘉元年(公元316年)今陕西的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前赵,居河套境内的刘虎归附了前赵,时巴彦淖尔属前赵辖地。前赵光初十年(公元327年),羯族石勒统一北方诸族势力,建立后赵,时巴彦淖尔属后赵辖地。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氐族苻坚进入阴山南取代后赵,建立前秦,时巴彦淖尔属前秦辖地。前秦延初元年(公元394年),羌人姚兴建立后秦,河套内的赫连勃勃归附了后秦,时巴彦淖尔属后秦辖境。

鲜卑拓跋部南迁至今阴山和河套一带之后,在始祖拓跋力微二十九年(248年)时,势力开始强盛,拥有“控弦士马”(骑射都队)二十余万。386年,苻坚在淝水战败不久,前秦政权灭亡。鲜卑拓跋珪收集拓跋旧部,乘机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改称魏王(史称北魏)。拓跋珪建国之初,周边强邻不少,经过东征西讨,取得节节胜利,不仅收获了大量的土地,征服不少的部落,而且虏获了无数的战马和牛羊等牲畜,从此成为塞北的一个强大的政权。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北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北魏统一北方,巴彦淖尔阴山地区成为北魏属地,并趋于太平。

北魏初年,由于居于北方的柔然经常南下骚扰北魏边境,北魏置军镇实边,设立了六镇等一系列军镇,其中沃野镇就在今乌拉特前旗。由于北魏统治者对于各族人民的经济压榨和政治奴役十分残酷,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523年爆发六镇起义,第二年北魏六镇尽被起义军占领。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巴彦淖尔阴山地区属西魏辖地。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80年,北周灭北齐。

(六)隋唐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6世纪中叶,突厥强大起来,击灭柔然,尽服塞外东西各族,其时突厥政权辖境辽阔,占据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地区,阴山地区及其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是突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突厥在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的长期活动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足迹,如磴口县托林沟石崖上凿刻的岩羊图形,其与蒙古著名阙特勤碑额上刻的符号状岩羊图形完全相似,符号状的羊或弯着长角的岩羊是突厥汗国政权的象征。突厥的猎手和牧民的墓地上所立的石人像,以及突厥人在阴山地带的石人墓和石板墓也是突厥文化的重要遗存。

581年,隋王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对于突厥奴隶主的不时入侵,屡有反击。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朝重兵进攻,大败突厥,从此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开皇五年(585年)隋朝设丰州,治所在九原县(今五原南),辖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南部。[18]大业元年(605年),在今乌拉山北的乌梁素海西岸设大同城,并派重兵守卫,以防突厥内侵。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改州设郡,改丰州为五原郡,辖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南部。

隋末唐初,据阴山地区的东突厥在始毕可汗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向东突厥政权称臣求援。唐朝建立(618年)之后,突厥奴隶主贵族不时进攻唐朝的统治地区,并曾进逼唐朝首都长安。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颉利可汗率领大军侵入唐朝边境,唐朝趁突厥“颉利政乱,灾异屡起”的时机,北连薛延陀,于贞观三年(629年)派大军分六路反击突厥。贞观四年(630年),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政权灭亡,自阴山北至大漠,尽为唐有,突厥余众有近十万人则归附唐朝。突厥自唐初归附以来,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大漠南北已和中原地区完全统一。唐朝设丰州都督府,隶属关内道,管辖阴山河套一带,专管突厥降户。后裁掉丰州,地入灵州管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设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19]景龙二年(708年),为防御突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突厥故地修建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奋斗古城,时巴彦淖尔阴山地区属中、西受降城守护。[20]天宝元年(742年)唐朝改丰州都督府为九原郡,时巴彦淖尔属九原郡辖地。天宝三年(744年),突厥汗国被击破,大部分突厥人再次南迁至漠南地区。天宝八年(749年)置横塞军,治所在今乌拉特中旗境内可敦城,安北都护府治所随之移至此地。[21]乾元元年(758年)唐恢复丰州,设立天德军、丰州都防御使,筑天德军城,屯戍重兵,时巴彦淖尔属天德军使节度。

(七)辽、金、西夏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辽、金、西夏时期,巴彦淖尔境内阴山东段先后属辽、金,西段属西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契丹开始强大,四处征伐,“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这里的代北至河曲逾阴山,主要指阴山南北地区,大致为今内蒙中、西部及山西省、河北省北部的一些地区。神册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机建辽。918年(神册三年),辽太祖阿保机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同年,契丹皇太子耶律倍率部略地云中、天德。天德节度使宋瑶降,俘其众属于阴山南。会同元年(938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辽占据了今乌梁素海以东地区,设云内州,辖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以东),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以东),隶西京道。[22]

唐末党项族崛起,西京地区就分布有多个党项部族。山南党项居于阴山以南,山后党项居于阴山以北。大庆三年(1038年)西夏建立。1125年金灭辽,辽天祚帝逃往阴山,西夏趁机东扩版图,巴彦淖尔地区大都归西夏所有。1126年,西夏渡河取云内州天德军,此后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以西也为西夏属地。西夏在巴彦淖尔地区设安北路,治所在今乌拉特前旗,以御辽。同时设黑山威福军司,驻今河套北狼山口附近。从唐末到元代初年党项人一直生活在阴山西段狼山地区,党项人也在阴山上留下了许多岩画,其中西夏文字非常典型。

11世纪中叶,女真完颜部强大起来。1115年,完颜阿古打称帝,建立金。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金王朝改辽西京道为西京路,设总管府。时乌梁素海以东属金云内州西部地,隶西京路。

(八)元朝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族的首领后,经过十六年的征战,把蒙古地区统一起来。1204年,在征服乃蛮时,唐朝驱散后留在阴山一带驻守金朝边境的余部汪古部归附蒙古,巴彦淖尔阴山南部一带逐渐纳入蒙古版图。自1205年,蒙古大军先后六次进攻西夏,1227年,灭西夏,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全部成为蒙古统治地区。1234年,蒙古灭金。从此,金所辖的地区也被划入了蒙古汗国地图。蒙古帝国窝阔台汗时期,阴山西段狼山是蒙古围猎的重要场地。耶律楚材的《庭从羽猎》诗文中描写了围猎结束的场面,其中豺熊等被射死的猎物满地皆是,说明此时巴彦淖尔阴山地区有着众多的兽群。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在西夏黑山威福军司的基础上,建立了兀剌海路,辖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地区,治所在今河套北狼山隘口附近(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属甘肃行省。[23]后元朝改兀刺海路为宁夏路,磴口县属宁夏路,隶甘肃行省。又设大同路,阴山南属元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以北属中书省德宁路管辖。

蒙古族大约从十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就来到巴彦淖尔阴山地区游牧,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蒙古族岩画广泛地分布于今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蒙古岩画多为蒙古喇嘛用石灰和素油调拌成颜料,然后用毛刷之类的工具作画而成,多宣传喇嘛教教义,还有蒙文题字或藏文和蒙文写的六字真言。

(九)明朝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1368年,明军入大都,元亡。元朝被推翻之后,退保漠北的元朝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的部分,史称“北元”。北元控制内蒙古许多地区,时巴彦淖尔阴山地区被北元所管辖统治。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大举用兵蒙古,以彻底铲除北元政权,统一全国。捕鱼儿海之役使北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经捕鱼儿海之役及其后的扫荡,草原大乱,蒙古势力基本撤离内蒙古,此时巴彦淖尔阴山地区纳入明朝统治范围。明朝设东胜卫,今乌拉特三旗属其辖地,隶山西统领。乌梁素海以西的河套地区,属宁夏卫管辖,隶陕西统领。明成祖时期,数十年中内蒙古几乎无人驻牧,所以河套成为“空虚之地”,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地区亦无蒙古牧民活动之记载,此时,草木深茂,鲜有人迹,生态极佳。

宣德末正统初,蒙古力量日渐复苏,蒙古部落渐次南下。与此同时,蒙古发生了饥荒,“虏中饥窘之甚”,因此长期无人耕牧、生态状况极佳、并且有黄河屏蔽、相对安宁的河套地区,成为他们理想的牧地。鞑靼开始进入阴山和河套地区,并开始大规模地抢掠延绥、庆阳和宁夏边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阴山一带被蒙古鞑靼部长期占领。

弘治初,达延汗开始在蒙古政坛上崛起。弘治八年(1495年),亦卜剌等入套驻牧。弘治十三年(1500年),小王子踏冰过河入套住牧。成化初,毛里孩等部不仅冬春踏冰出入河套,夏秋间亦扎筏渡河大掠,开始盘踞终年,“出没无时,边方大困”。从此明长城以北的河套成为蒙古的基本根据地之一,巴彦淖尔阴山地区亦成为鞑靼属地。

(十)清朝时期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金”王朝,史称后金。金和明朝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后金对明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对蒙古政策的不断成功,蒙古诸部开始纷纷归附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漠南蒙古全部归入了后金统治之下,清代八旗制度也开始逐渐扩展到了内蒙古地区,形成蒙古八旗,清朝对蒙古的编旗模式也正式确立下来。通过对蒙古的编旗,使内蒙古地区正式纳入到清朝政权的有效统治之下,削弱了蒙古封建领主的地位和作用,巩固了清朝在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基础,时巴彦淖尔阴山地区被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

自清朝初年开始,内外蒙古的一切事务总归中央“理藩院”管理,清朝在内蒙古地区均实行盟旗制度。清初在巴彦淖尔地区设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隶乌兰察布盟,属理藩院统辖,绥远将军节制。磴口县隶阿拉善额鲁特旗地,归宁夏将军节制。[24]清廷为褒奖战功,乌拉特部落属民奉朝廷之命,在军队的护送下,迁至今乌拉特草原,于1652年到达阴山南北。乾隆时,设道置厅,巴彦淖尔阴山地区隶属归绥道萨拉齐厅遥领。光绪帝时,在大佘太置五原厅。清朝时期,喇嘛教在巴彦淖尔盛行,这一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召庙和寺院。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两代,阴山的自然面貌才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明朝和蒙古以及蒙古诸部之间的混战,加之明朝的“烧荒”政策,阴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每况愈下。清朝时期,随着放垦政策的实行,滥垦滥牧,山地载畜量过重,使阴山的自然面貌迅速恶化,逐渐变成了今日荒漠景观。

(十一)近代以来的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地区

鸦片战争后,蒙汉人民掀起反抗斗争,打击了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北伐战争时期,发生了五原誓师,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了五原战役和乌不浪口等重大战役。

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6年6月1日,成立巴彦淖尔盟。2003年,巴彦淖尔盟改为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始终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界与交汇处,也使这一地区民族更迭频繁,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相继这里生活繁衍,使得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地区成为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带。同时,特殊的战略位置也使该地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相互拉锯,争夺巴彦淖尔阴山地区的控制权。(李璐)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