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饮食 · 味浓醇香
河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移民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文化于一体的河套文化独具魅力、源远流长。河套饮食文化作为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既吸收各地饮食优长又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特点。
河套地区的人们非常讲究吃法,正应了那句“民以食为天”的俗语。即使现在,走村串户,投亲访友,河套人招待客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吃。客人进门,男主人上街办吃场,女主人入厨罗酒浆,碗盏刀俎之声盈耳,吃了上顿还有下顿。似乎最能体现河套人合作精神和热情待客的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了。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自不待言。就是小孩满月、周岁庆贺、12岁圆生、老人过寿要吃;朋友相见、职场晋升、考试中榜、子女参军,所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其实祝贺凭吊只是虚文,果腹口欲倒是事实。
河套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饮食文化的河套菜自然也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关于河套菜,由于多年来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的变迁,海纳百川的河套这个移民熔炉,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地的精品美食,加之“天赋河套”得天独厚、全国最好的绿色高品质农畜食材基地,“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的农艺园”、“天下厨房”的美誉使河套菜在用材、选料、调味、制作方面逐渐融入河套人民生活中,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很自然地让大家感到它就是河套风味。我以为:河套菜就是适合北方人口味的、以天赋河套的农畜产品为主要原料,以中国中西部菜系流入民间并兼蓄蒙古族的牛羊肉为主的地方风味菜系。而这一菜品也最能体现食品的原汁原味和朴实无华,更加注重的是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味调和,所以外地人都喜欢吃河套菜,本地人更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块朵颐、酣畅淋漓,怎一个“爽”字了得。
川、鲁、苏、粤、京、湘、辽、豫号称中国八大菜系,说明了中国菜式的流派,正像艺术家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说自己的家乡菜好,至少有几样是出名的。你说吃在某处,他说吃在某地,究其原因,这吃和各自的环境、习惯、文化都有关系。我以为河套菜的特点有三:一是朴实无华,二是味浓醇香,三是时令特色。
吃是艺术,艺术有两大类,一种是朴,一种是华,朴近乎自然,华近乎精琢。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沃野千里、膏腴殖壤的河套平原。自西汉时期,河套地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物华天宝、物阜民丰,靠黄河“几字湾”这湾福水,使河套人并不繁重的劳动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收成,所以自古以来,河套地区就是一个旱涝保收、幸福感指数极高的好地方,移民这里的人们也得以休养生息、颐养天年。所以经常有外地人说:河套人爱吃,挣下的全吃了。吃也自然成了河套人热爱生活、独特消费方式的一道亮丽风景。河套人民自古以来胸襟坦荡、豪爽大方、包容厚道。交朋友讲义气,吃不分你我,喝不嫌贵贱,注重饮食消费,因而造就了以地方出产的原料为主、本色本香河套菜的特色。如河套烩酸菜、精杂烩、羊肉熬茄子等都是河套的家常菜,很少有人不爱吃,充分体现了河套菜质朴无华、厚重地道的特点。
味浓醇香,指的是菜肴注重调味,以多个调味品种、多种调味方式,促使原料入味,达到浓郁醇正、五味调和的目的。“河套硬四盘” (红扒猪肉条、清蒸羊肉、黄焖鸡块、红扒丸子)是河套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摆宴请客必不可少的四色压桌菜。原料经过水煮、油炸、干蒸、汤蒸四道工序。其中汤蒸讲究原汁原味,一次调味盛入碗中上蒸锅,一方面使原料回软,一方面使之入味,可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菜后色泽红亮,鲜香醇美,味感相当丰富,具有典型的汤浓味厚、唇齿流香、回味无穷的特点。
说起时令特色,亦是脱离不了民间菜。河套菜肴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咸有甜,似乎上不了品味。但是岁有四时,物有四择,菜有五味。我所说的是河套饮食小品,乃具有河套时令之特色。春夏秋冬四时而宜。每尝想过也吃过河套春天的凉拌苦菜,夏季的酿皮,秋季的柴火鸡,冬季的烩酸菜。河套俗谚曰:“冬公鸡,夏草鸡,流凌季节的开河鱼,五黄六月的绵圪羝”。河套菜随时令不同而变化,烹饪依四时而执勺,令家居者心安理得,令过客者大快朵颐,既具时尚、又兼养生,南北喜欢、老少咸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河套出现了所谓“饭店菜”,无论在菜品的制作技艺上,还是在菜品的造型装盘上都更加精益求精,似乎由朴向华,更加华丽绽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本无可厚非。但我倒是希望河套菜在发展变化中,注重向几大菜系和各地风味学习,从中吸取营养精华,保持独自特色,加以挖掘提炼,开拓创新品种,这样才能永葆特色,而不是停留原地、固步自封。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源泉,有特色的艺术才更具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艺术更离不开这个根本,更何况河套菜又是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和博大精深的呢?正所谓美食、美味、美器、美艺--美不胜收!
若把饮食纳入文化的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而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说容易,几乎不用学,家家如此;说难,从事烹饪理论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出成就的人就更是万无一人了。现在我们说“饮食文化”、 烹饪艺术,既然是文化艺术,当然也应该和其他文化艺术门类一样,有阶级、有民族、有地域之分;有文野、雅俗、高低之错。但窃以为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可饮可食”和“美味美感”!
“传承河套饮食文化,打造河套餐饮品牌,弘扬河套人文精神,丰富中华饮食文化”,是我们河套餐饮人永不懈怠的追求和精神所在!